上海有哪些具有历史感的马路?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的。武康路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整条路呈弧线、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华山路,紧邻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作为曾经的法租界,这里的洋楼风格多样,以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为主,道路两侧摇曳着梧桐疏影,透着优雅与沉静。这里有邬达克的武康大楼、巴金的故居、迷你欧洲武康庭等等,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福开森公寓

武康路99号:刘靖基旧居

建于1928年,英国乡村别墅式风格。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外观屋顶为红瓦且陡峭,红砖烟囱高耸。从外墙的铭牌上可以了解:这里原为英商正广和汽水行大班住宅。陡峭的双坡大屋顶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显示了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建筑掩映在花园内的绿树葱郁中,十分宁静和典雅。这里也被叫做“福开森公寓”,电影《色戒》中男女主角的“爱巢”。

武康大楼

武康路858号: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由邬达克设计,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大楼的骑楼设计、通体的红色砖墙、转角挑阳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 站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界处,抬头仰望武康大楼,狭长的三角形楼身“昂首挺胸”,好似一艘轮船的船头缓缓驶来,不免让人产生“诺曼底登陆”的联想,所以也不难理解武康大楼的旧称诺曼底公寓的由来了。

巴金故居

地址:武康路113号

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建于1923年。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这里是他生活时间最长,写作著作最丰盛的地方。在此完成了他最具知名度的《随想录》以及《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这一座简朴而略显敦厚的建筑由一栋主楼和两座副楼组成。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