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记》人物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人物体系主要有三:一是由于宗法制度导致的社会悲剧,司马迁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当权者昏庸腐朽、冷酷无情,并以此透视历史。“李广无功缘数奇”,在无奈的命运喟叹中隐含了多少悲愤。李广一生经历三朝,参加了百余场战役,最后却被逼自杀。文帝景帝武帝无论哪一个都称得上明君,然而,李广就在三个“明君”手下,在轰轰烈烈的对抗匈奴中,悄然逝去,空留遗恨。二为性格即悲剧。这首推项羽。他的刚愎自用当断不断,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三为坚守某种信念、追求某种信念而导致的悲剧,在情感上尤具震撼力。投江自沉的屈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追求信念的象征。《史记》虽以悲剧人物为主体,但不令人伤感消沉、颓废没落,而是令人感到壮烈,激发人们奋起。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的基本美感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概。我们虽然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却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他们大都胸怀大志,锐于进取,都有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他们是为了某种事业或某种道德观念而生存奋斗的。他们都有一种为实现个人理想不怕挫折的精神,有一种经过种种艰难险阻的考验而磨练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大多死得很悲壮,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深刻的社会影响。《史记》写这些人物时也着力突出和歌颂他们恪守人格、追求真理的悲壮抗争和献身精神及自我牺牲的生命激情。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