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改编有哪些与史实不一样的地方?


周末和朋友去看了《长安三万里》,一开始是奔着国产动画电影去的,也想支持支持国产动画!去了后发现,小孩还蛮多,也都是些学习好孩子,影片中的诗句一出现,也会接下一句。观看之后我也发现了有一些内容是与史实不符的,与其他朝代相比,比较了解唐朝,所以大家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与史实不符呢?

《长安三万里》先说可圈可点的地方,诗人群像的塑造是成功的,视效音效的呈现是唯美的,少年可欣赏诗歌之美,感受家国情怀,中年可慨叹命运多舛,共情怀才遇。这种历史动画片,虚实结合二次创作,也是非常正常的创作方式。影片中至少有三处与史实不符,既是为自己解惑,也想与大家探讨~

一、影片中李白高适的初遇与史实不符

《长安三万里》选择了高适视角,让他在第一次去长安前遇到李白。事实上,高适初去长安是723年,李白724年才离开故乡开始游历。据历史记载,李白高适在40岁后相识,他们和杜甫一起在开封商丘旅行,三人的抱负都受挫,整日饮酒赋诗,杜甫写下“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李白挥毫泼墨的《梁园吟》也流传至今。后世在这里建了“三贤祠”,祠里有李白、杜甫和高适的塑像。

《长安三万里》把李白高适的初遇提前,并杜撰出两人结交的各种桥段,是为了呈现两位男主反差强烈的人生。从李杜高三人共游的诗作来看,李白不可能像电影里那么疯癫健忘,高适也不会那么苦大仇深、不解风情。

二、影片中李白高适两人一起救郭子仪与史实不符

影片中,李白留下守护,高适长途奔袭求哥舒翰赦免郭子仪,这也是个杜撰出来的故事,其实救郭子仪的只有李白一人。

在裴敬为李白写的墓志铭里,提到了李白救郭子仪的旧事。李白客居并州,与郭子仪在军中相识,还没有身居高位的郭子仪遭到重罚,名人李白出面求情,郭子仪才免于刑责。

三、高适暗中搭救李白与史实不符

影片中李白谋反,高适写信求郭子仪救李白一命,要不是程公公把这事儿说破,高适还打算“深藏功与名”,这是对高适的另一处美化。

实际上,裴敬在李白的墓志铭里写过,后来郭子仪有了救国的不世之功,李白落难,郭子仪以自己的官爵担保,救下李白,报答当年的搭救之恩。在其他史料中,营救李白的是宋若思和崔涣,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高适的名字。历史上,李白为谋反的永王唱赞歌,高适平定叛乱,李白确实向老友求救,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高适拒见李白的妻子宗氏,仆人解释高适为此事“茶饭不思”,但他处境尴尬,“实在不便露面”。

关于影片中史实的改编不作任何的评价,主打就是一个相信创作团队。我更在乎的是影片给我个人的感受。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在做高适?即使艳羡别人无忧无虑的潇洒,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依旧选择愤然前进。人生之路,每个人所拿的命运剧本都是不同的,不用紧跟别人选择的方向。过好自洽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本文标签: 李白 史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