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北地区各残留盆地(坳陷)的演化史


在南华北地区的盆地(坳陷)原型并列叠加史和改造史的分析基础上,笔者有可能进一步对南华北地区各盆地(坳陷)原型的演化史进行总结。

1.信阳-合肥残留坳陷的形成与演化

信阳-合肥残留坳陷的演化历经了复杂的过程。在早古生代末,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开始点接触碰撞,信阳坳陷和合肥坳陷南侧成为大别山岛弧北侧的弧后裂陷带,沉积了巨厚的石炭系深水扇、陡坡扇和复理石层,而合肥坳陷区中部和北部发展成为陆内拗陷,接受克拉通陆表海沉积。随着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在三叠纪中晚期由东向西进入“剪刀式”的全面对接、汇聚,秦岭-大别造山带开始快速隆升造山,侧向挤压力和滑覆-逆冲推覆体的载荷,使南华北地壳发生前陆盆地式的拗曲沉降,在先存简单叠加的拗陷结构的基础上,开始了中新生代复杂的盆地(坳陷)原型的并列迭加和改造史。这时,坳陷基底的石炭-二叠系及寒武-奥陶系、上元古界均遭到了较为强烈的冲断与叠覆改造,并卷入了该逆冲推覆体系中去(图4-41)。信阳-合肥残留坳陷的这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可以借助SL99-700测线平衡剖面(图4-42)和原型迭加改造史表(表4-3)来说明。

图4-41 合肥坳陷过舒城-合肥-合深4井地震测线解释剖面

(据赵宗举等,2000b)

据平衡剖面反演结果(图4-42),在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的全面对接、汇聚中所产生的冲断推覆作用,在使石炭-二叠系缩短了200km以上的同时,形成了走向NW W—SEE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前侏罗系冲断叠覆的结果也加速了石炭-二叠系等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过程,同时奠定了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基础。信阳-合肥坳陷在中新生代的演化历程大致如下:

1)早、中侏罗世(J1~2),合肥坳陷继承了三叠纪前陆拗陷的构造格局,并且与大别造山带构成一个盆-山体系开始耦合演化,进而发育成为不对称陆内前渊拗陷。

2)晚侏罗世(J3),在磨子潭-晓天断裂处形成晓天后缘拉张盆地,而在其北侧形成了信阳-合肥冲断前陆坳陷带,内含次级的舒城前陆凹陷、蜀山前陆冲断凸起和大桥前缘凹陷。

3)晚侏罗世末 ,可能是库拉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产生的区域性NWW—SEE向挤压作用,使凹陷回返抬升并遭受剥蚀,在侏罗系—白垩系间留下了局部不整合面。

4)早白垩世(K1),深部岩石圈伸展减薄、伊阿冈微大陆群和太平洋板块交替作用,使区内出现左旋压扭与右旋张扭交替的应力场环境,形成伸展-滑覆冲断-走滑复合原型。

图4-42 合肥坳陷地震SL99-700线平衡地质剖面

表4-3 信阳坳陷原型迭加改造演化史表

5)早白垩世末期 ,可能是大别山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增强,导致出现区域性N NE—SSW 向挤压性反转,坳陷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形成了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

6)晚白垩世(K2)—古近纪(E),可能是区域性岩石圈伸展减薄导致该坳陷处于张性构造环境中,形成了挤压逆冲回返裂陷、张扭裂陷和伸展裂陷等复合盆地原型。

7)古近纪末期,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强化,导致再次出现区域性NWW—SEE向挤压转化,合肥坳陷的各盆地原型的沉积盖层发生变形、改造和抬升剥蚀。

8)新近纪(N)—第四纪(Q),研究区进入了整体均衡沉降期,成为统一的华北盆地(河淮盆地)的组成部分,就此奠定了当今合肥坳陷和南华北地区的盆地构造格局。

2.周口残留坳陷的形成与演化

周口残留坳陷的演化历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周口残留坳陷的演化历史与合肥残留坳陷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受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和控制较为间接。其演化可以通过对谭庄-沈丘残留凹陷的典型解剖(图4-43)来说明。

图4-43 谭庄-沈丘残留凹陷演化模式(构造平衡剖面模拟)

谭庄-沈丘凹陷是在华北板块的前侏罗系基底之上,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迭合凹陷。其演化历程如下:①早-中侏罗世(J1~2),周口坳陷区基底继承三叠纪前陆拗陷格局,谭庄-沈丘一带发育小型不对称陆内前渊凹陷原型;②晚侏罗世(J3),区域性挤压作用持续发展使凹陷回返抬升并遭受剥蚀,形成局部不整合面;③早白垩世(K1),NW W 向基底断裂转为左旋走滑裂陷,谭庄-沈丘凹陷迭加了张扭裂陷原型;④早白垩世末 ,NW W 向基底断裂压扭性反转,该张扭裂陷原型整体变形并遭抬升剥蚀,形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⑤晚白垩世(K2),NW W 向基底断裂由挤压逆冲回返成拉张(扭)裂陷,迭加了新的裂陷原型;⑥古近纪(E),张性构造环境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强烈的伸展裂陷活动;⑦古近纪末(E末),周口坳陷区再次出现压扭性构造反转,且整体抬升剥蚀,谭庄-沈丘凹陷结束发展历史,形成新的角度不整合面;⑧新近纪—第四纪(N+Q),周口坳陷整体沉降,与信阳-合肥坳陷和开封坳陷连通,成为大型拗陷盆地。

3.开封残留坳陷的形成与演化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开封残留坳陷在经过早古生代大型克拉通盆地的稳定沉降之后,同样产生过6种盆地原型的迭加与改造。但由于开封残留坳陷处于南华北地区的最北部,距离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较远,其形成演化史具有较多的独特性。下面拟循着时间序列,对这6个盆地原型的形成演化及其迭加改造历史作些梗概性归纳。

(1)晚古生代大型海陆交互相克拉通盆地

从中石炭世开始,随着扬子板块区与华北板块区软碰撞的持续发展,华北进入整体沉降阶段,接受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滨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沉积类型为含煤碎屑岩系和灰黑色碳酸盐岩。这个时期,是华北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主要成煤期,盆地原型在总体上具有近海克拉通内拗陷性质。从晚二叠世开始,盆地原型逐渐向陆相克拉通内拗陷转化。

(2)三叠纪大型陆相克拉通内拗陷盆地

由于华北板块东部南、北两侧裂陷海槽逐渐聚敛、闭合,克拉通基底挠曲作用增强,开封坳陷所在处进入了克拉通内大型拗陷原型发展阶段。这时,基底出现差异沉降,沉积范围相对缩小,湖泊相沉积逐渐转变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粒度明显变粗且颜色变红。至中三叠世末期,中牟及其以东地区相对隆升,上三叠统缺失;济源地区相对沉降,连续沉积了上三叠统。晚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陆相克拉通内拗陷原型向西萎缩。

(3)早-中侏罗世的中-小型陆内拗陷盆地

在南华北地区南部的周口、信阳、合肥地区进入前陆拗陷演化阶段的同时,开封坳陷区也发育了一些规模不大,相对独立、分散的近EW 或NW W 向陆内拗陷盆地。其展布与基底NW W 向和近EW 向褶皱拗陷带相对应,表明也受到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西部的济源凹陷,中-下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相、湖沼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在东部的黄口凹陷及鲁西隆起地区,中-下侏罗统(汶南组)沉积范围小且多呈狭窄带状,为一套紫红色砂砾岩,系氧化环境下的产物。

在中侏罗世末发生的强烈运动(燕山中期),结束了早-中侏罗世陆内拗陷原型的发育历史,并使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发生了较强的挤压构造变形,包括褶皱、逆冲、地壳缩短和岩石圈增厚。此后,华北克拉通东部主体开始向地壳伸展、岩石圈减薄的方向发展。

(4)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小型陆内伸展裂陷盆地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盆地原型为小型伸展裂陷。这种小型裂陷盆地为数较多,分布较广,但面积较小,四周被多种不同方向和规模的正断层所围限,内中常常发育大量的火山-沉积岩系。在济源凹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受NW向断层控制的特征显著,为一套红色的粗碎屑岩沉积;黄口凹陷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度较大,最厚者可达2500m,从沉积厚度的展布特征看,可能主要受近EW和NNE向正断层所控制,并且含多层火山岩系;鲁西隆起区的一系列小型凹陷,则分别受NW、NWW、NE、近EW或近SN向断层控制,内中也多充填有火山岩系。

在早白垩世末,研究区及邻区发生了较为强烈的燕山晚期运动,研究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缺失上白垩统,形成白垩系与古近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

(5)古近纪小型陆内伸展裂陷盆地

研究区在古近纪主要发育小型陆内伸展裂陷盆地。盆地呈NWW向至近EW 向延伸,是在区域性SEE—NWW向拉应力张作用下,沿着前期主干断裂发生走滑-拉张或斜向拉张裂陷而形成的。其中,中牟-黄口凹陷在平面上呈窄带状延伸,单个洼陷呈菱形、矩形及三角形,具有走滑-拉张裂陷盆地的显著特征。在这种走滑拉张作用下形成的NE、NW W 向断裂,增强了凹陷内的分割性,使内中的次凹多而小。根据各期断裂活动特征及沉积特征,裂陷作用的发展可分为3个次级阶段:①早期裂陷阶段,Ek—Es4(相当于济源凹陷孔店组—张庄组)沉积时期,分割性强的裂陷作用奠定了裂陷盆地原型的轮廓;②强烈裂陷阶段,Es3(相当于济源凹陷月庄组)沉积期,具有范围大、裂陷强、厚度大(1000~2500m)、变化快、湖泊深等特点;③晚期断陷阶段,即Es:段、Es1段和Ed组(济源凹陷的泽峪组—丁庄组)沉积时期,其中包含Es3末—Es:初的短期构造抬升事件,Es2强烈裂陷与晚期裂陷的过渡,Es1和Ed断陷作用增强期。黄口、成武、鱼台沙二段(Es2)为干燥环境下的盐湖沉积,发育较厚的盐膏岩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东营组(Ed)为棕红、紫红、灰绿色泥岩与紫红、灰绿、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砾状砂岩互层,为河流相沉积。古近纪末(E末)的构造运动使开封坳陷区再次出现压扭性构造反转,该区结束小型陆内伸展裂陷发展历史,形成新的角度不整合面。

(6)新近纪—第四纪大型陆内拗陷盆地

从新近纪开始,开封坳陷开始整体沉降,与周口坳陷、信阳-合肥坳陷连通,研究区进入大型陆内拗陷发育阶段,大面积分布的新近系(N)及第四系(Q)整体不整合覆盖于古近系(E)之上。其中,新近系为浅灰色、棕色砂砾岩与泥岩互层组合,厚度为1000~2400m;第四系为黄色粘土、粉砂和砾石层,厚度为200~400m。在该大型拗陷内部,沉积物有东西薄(黄口、济源)中间(中牟)厚的差异,反映了东西高中间低的基底形态;在两侧的鲁西隆起和豫西断隆上,古近纪的小型裂陷盆地甚至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这个大型陆内拗陷盆地具有EW 向挤压挠曲的特点。由此而论,该大型陆内拗陷的发育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EW 向推挤有关。

本文标签: 盆地 原型 沉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