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逝世后的中国历史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继承权之争。当初蒋介石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在汪精卫、胡和廖之间争权夺利,是因为孙中山认定他的广东同乡比外省人更聪明、更革命,不想一匹外省“黑马”在当时与孙中山决战中胜出,同时继续率先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对他人的淳朴信任。其他人似乎并不急于效仿他。当他58岁,然后召开第一次国民党代表大会时,他再次把重点放在实现他的基本理想上。众所周知,孙的革命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统一。但是这些雄心是模糊的。少数完全坚持自己理念的* * *制作人加入了国民党。这些* * *制作人知道他们必须做什么,并在立法措施上得到很好的指导,以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国民党自己要做什么呢?国民党到底主张和坚持什么?

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已经说了,但是没有说明。他目前正试图通过一系列持续数月的每周演讲来弥补这一不足。孙逸仙曾被批评为空洞可怜的理想主义者,但这种批评并不完全公正。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这三个原则的确切含义是模糊的。第一个原则,通常解释为民族主义,中文字面意思是种族,更广泛的含义是强调国家的团结统一;第二个原则通常被称为民主,它有两个类似于第一个原则的中国汉字:民权,这意味着人民的权利;至于第三个原则,“民生”,它有时被描述为社会福利或社会主义,而孙博士本人也曾主张,它并不次于* * *资本主义,但民生的字面意义无疑更接近其原意。孙中山试图吸收外国的政治思想,包括卢梭、杰弗逊、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使之适应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虽然孙逸仙关于三原则的十四次演讲只是偶尔表现出简单和真实,不能与反映政治哲学家智慧的最伟大的作品相比,但它仍然是团结中国人民感情的好方法。孙博士最独创的中西结合的制度是一种新的政权结构形式,即五权分立的政府,其五个分支是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中文称为“院”),但人民主要通过使用以下四种“权力”来实现主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再次选举权。一个严重的不足是,孙博士没有制定任何细节来详细解释人们如何使用上述四种权力。在那个混乱野蛮横行的年代,孙先生的政治主张的影响力极其有限。然而,在1924中,孙博士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规划他那无望的三民主义乌托邦,而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领导他所发起的革命。他在1924年4月颁布的《民族复兴大纲》中简述了自己的革命方法,规定了以武力排除障碍,以和平手段解决社会经济问题,避免阶级斗争和社会动乱的原则。江把这个大纲称为“国民革命的基本宪章”,并引用它作为他在孙中山死后屠杀* * *无产者的依据。虽然几乎没有机会与军阀及其雇佣军合作,但孙仍主要寄希望于黄埔军校。蒋介石曾经拒绝在军校工作,以示他似乎对此漠不关心,但一旦开始工作,他就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显然,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是他获取权力的一步。当时,蒋的资历和天生的政治弱点使他无法进入国民党更高的政治决策机构。无论人们是征求他的意见还是仅仅采纳他的建议,他的想法都不能作为命令执行。然而,作为一个被任命训练未来国家军队的人,他的影响逐渐扩大。至少他已经开始组建一支军队来服从实际的中央权威,而不是满足它。很难说当时江是否考虑过在短时间内夺取个人最高权力,因为还活着,而且只有58岁,比较年轻。在6月1924日举行的军校开学典礼上,孙博士用简单而醒目的话语,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目标:

* * *和国家的基础几乎从未存在过。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革命从来都是靠革命党的斗争而不是靠革命军来进行和坚持的。由于没有一支革命军队,我们的革命一直被军阀和官僚操纵。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的革命就永远不会成功。从现在起,我们的革命开始了一个新时期。这个军校是革命军的基础,革命军是以你的同学为中心的。姜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打扫完卧室,他开始巡视,叫醒还在睡觉的人。首批500名军校学员是通过公开考试从3000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于5月5日被录取,比军校正式开学早了五六周。军校资金匮乏,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江的俄国朋友盖伦将军领导这支苏联式的学生队伍,采纳了鲍罗廷的意见,即以托洛茨基的红军为样板训练军队,使之能在正规的操练中徒步行走,熟悉现代战争的技能——这一切都有政治目的。

军阀部队总人数不少于75万。与强大的军阀相比,1926年初,蒋军兵力不超过85000人,编成6个师。理论上,这是不够的。但是,不可能等到他的军队能与对手匹敌的那一天。姜给了自己六个月的时间。在计划和训练的过程中,有时军事问题似乎不如政治问题重要。

在汪精卫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至19在广东召开。会议决定以孙中山遗嘱作为国民党的永久立党之本。宣告孙逸仙在天之灵永远是党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