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革命派和改良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推翻帝制。

双方的争论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

1.要不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这是双方争论的焦点。维新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阶级的暴动,导致外来干涉和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不能有革命,只能改革,建立宪法。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所以爱国必须是革命的。

也就是说,革命本身就是为了建设,破坏和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制?改革派认为中国的“坏公民”和民众素质低下,没有能力推行民主共和政治。如果实行,注定亡国。所以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不如君主立宪的开明专制。”

只有“促进民权,改革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公民有能力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3.你想要一场社会革命吗?改革派反对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和平等的土地所有制。他们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组织很优秀,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荡。他们还抨击主张土地所有权平等煽动乞丐和流氓,主张国有土地有害国家。

革命派强调,当时中国存在严重的“地主权力”和“地权不均”现象,补救办法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通过平等的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扩展数据:

革命不是人类任意选择的,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能以较小的代价走上改良之路就太好了,所以才有了“告别革命”“回归康有为”“回归孔孟”等说法。

历史的选择不是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决定的。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到历史现场,观察其起因、过程和影响,而不是脱离特定的时空去揣测和推理。

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皇帝,但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这个国家仍然虚弱而混乱。在国际上,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到屈辱的“人民第四条约”,再到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国都没能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复胶州湾,中国还是一个被欺凌的国家。

在国内,政治斗争不断,军阀混战连年,政局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国民革命兴起。“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两句口号,反映了社会对外主权,对内民权的两大诉求。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场上,国民革命军重创了曾经看似强大的北洋军。

在现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既有分道扬镳的道路,又有相互促进和团结一致的关系。清末,革命派和维新派虽然争吵不断,但也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在中国扩大民权,建立现代民主制度。

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选择,整体上存在一种互动互利的关系。革命者和改革者之间的辩论使得民主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欢迎。

宪法主导的国会请愿活动和权利恢复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革命者还声援和支持国会请愿运动和权利恢复运动。研究表明,辛亥革命的迅速成功是由于各省立宪派的支持。

人民网-王建朗: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人民网络——革命派与改革派的合作与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