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昌:古北口的杨叶寺

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的北部,是长城的一个关隘。山坡上有一座庙,是为了纪念宋朝名将杨业而建的。它叫杨叶寺。寺庙虽然不大,十几间房子,但名气很大,历史悠久。解放后也有过一次翻修。邓拓同志在燕山夜话里也介绍过。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再次被毁。杨叶寺不仅是北京的重要古迹,也是宋辽关系史上的实物见证。杨业就是传说中的杨宫铃。272卷的《宋史传》说:“因缘比边疆更古老...契丹入雁门,引数千骑,从西出,从小路到雁门北门,由南向北攻之。契丹战败。”杨业本名杨继业,字贵。他原本是北汉大将,后来在宋朝被封为杨业。屡立战功,故称“杨无敌”。但杨业并没有死在古北口,而是在山西雁门陈家谷被俘后绝食而死。宋辽陈家谷之战,是在兵力、地形、战机完全不利的情况下,在杨业打的。主帅王澍、潘美互争功劳,不肯救援,导致杨业“身遭数十击,士卒疲惫,数十人仍为事业而战。马严重受损,无法进入,却被契丹俘获,第三天断粮而死”。他的儿子杨婷妤也死了。看来杨业英勇奋战,壮烈牺牲。根据《辽史》和《宋史》的记载,杨业死于辽朝四年(宋永熙三年,986)。他死后不久,这座纪念杨业的神社就建立了。宋辽对峙时期,宋朝的都城在开封,辽朝的都城在北京,在黄附近(在今天的辽宁省昭乌达盟)。北京属于辽国,今天的北京,当时叫南京,是辽国的陪都之一。当时,古北口不仅是辽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宋、辽聘请使臣返回的必经之路。1055(宋何志二年,辽清宁元年),宋代诗人常陆去辽国时就在这里。他看到了杨叶寺,留下了一首诗。他的《公诗集》卷二十八有一首《杨无敌庙》诗,说“西流不归日,陇上仍有七尺一刀歌。”泣应该知道贾谊的意思。生与死是世界上的两根头发。根据说明,寺庙在古北口,水向西流。古北口地势很高,被两座山包围着。入口水向南流,向西拐,形成一个小弯,今天依然如此。作者为刘昌子原父,《宋史》(卷319)有传。他博览群书,擅长博物学和考古学,是著名的学者。就诗歌而言,他见证了水到西天,寓意杨业之死,送去了敬仰和哀悼。他喜欢风景,一语双关,他的意境还是不错的。就事实而言,它解释了杨叶寺的存在,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点地貌特征的记录。.....常陆路过这里,目睹了杨叶寺,并被这一景象所感动。他想起了前人的忠义,悲叹不已,有感而发:天下忠义奸诈,死有泰山之别,自然有感而发。当常陆成为诗人时,距离杨晔去世只有六十九年。1079年(宋熙宁十年,辽大康三年),宋朝诗人苏颂奉命使辽,祝贺契丹生日。又游古北口,有诗《何忠选古北口杨无敌庙》(苏威官文,卷13):韩家飞将军熊弼,誓死保卫我于燕山。威名大敌的名声是不朽的,至今还留在庙里。苏颂訾荣也是宋代著名的学者,流传着《宋史》。他看到了杨叶寺,那是二十多年前做辽的时候,杨叶寺还完好无损。诗中有一句“汉朝飞将”,指的就是汉朝的飞将李广。李广与匈奴作战数十次,屡立战功,却被皇室亲家卫青牵制,持刀自杀。《史记》中记载了李将军。李光的死被归咎于卫青。这里明显是有意影射朝鲜的亲家和奸臣,潘美和王恕,他们在一起抗敌时勒住了马,潘美和王恕对杨仪的死负有责任。诗中还有一句“誓死保卫我们燕山的老师”。燕山是指当时的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诗情画意,杨业仿佛参加了宋辽时期的高梁河战役。宋太平四年,辽干衡元年,即公元979年五月,宋军下太原,灭北汉。七月北攻幽州,即今天的北京,与辽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交战。辽军一度失利,后又联合数万夜,举着火把冲进宋颖。宋军战败,宋太宗骑驴南逃。杨业原是北汉名将。从时间来看,有可能先降宋,再率军攻辽。以忠勇之名,杨在高梁河之战中护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正应了燕山奶妈的话。苏轼的诗离高梁河战役不远,所以他写的东西应该算是真实的记录,可信,也可以补充历史。1089年(宋四年、辽大安五年),宋代诗人苏辙作为宋国主寿使者再次经过古北口,他还拜谒了杨叶寺。其书《鸾》(卷十六)载诗《古北口杨无敌庙》:庙孤闭,野草犹知血渍。惨败不算战争罪,怕别人也太正义了。驰驱本来是中原用的,享受它可以让其他城市尊敬。我想比周子更隐蔽,和他聊天是为了安慰我忠诚的灵魂。《宋史》(卷339)中也有苏辙一词的出处。他是苏东坡的弟弟和两个哥哥,还有他的父亲苏洵,两人都以诗著称,所谓“三苏”。他到杨叶寺吊唁,再次表达了对英国人荀的崇敬,同时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遗憾。苏辙的诗里有一句“我要比周子更幽静,和他聊天是为了安慰我忠诚的灵魂。”周子隐,也就是西晋的周初,有一个隐字,是和杨业的周初比的。周早年丧父,少年失学。他受到名人陆机和陆云的教导,他忏悔了。《消除三害》这部剧出来了,讲的是周的悔悟。周初曾任御史中丞,都督,梁王司马通犯法,被他纠正,怀恨在心。公元296年,氏族首领齐万年反晋,司马仝与朝臣一起,力劝周初带兵共同作战。兵七万,兵五千,明知必死。我本可以以母亲生病为由拒绝我的生命,但最后还是奉命出征。结果寡不敌众,我的后援没有继续,我死了。周初被西王母司马通迫害致死。显然,所谓“杀童”或“杀潘”,是声讨奸贼潘美被困杨业,只有杀了潘美,才足以告慰忠魂。潘美不仅是朝鲜的权臣,也是皇帝的亲家。他的第二个女儿在985年嫁给了宋太宗的第三代王子汪涵·元侃,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997年,真宗即位,潘石去世,被立为皇后。潘是皇亲国戚,有权有势,遭人恨,不敢声张。苏辙比常陆晚34年到达古北口。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寺庙的辉煌并没有被侵蚀。它依然屹立在山坡上,享有“洋尊”,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从史料记载来看,几乎所有路过古北口祭奠杨业寺的宋人题写的诗都是一致的,无论是比兴还是耿直,都是歌颂杨业的忠勇和潘美的奸雄。历史上的杨业,虽然不懂书,但他一生都是军人,治军非常严格。我常与军士操练,同甘共苦,所以兵士肯用性命,所向披靡。他死后,宋太宗曾写信说杨业“真诚坚定,鼓舞风云”。给他家一千帛粟石,追赠为秋。按照当时的恩制,杨业的儿子严郎,也就是戏曲中经常提到的杨六郎,被提升为拜仪副使,同时也被提升为其他进士。圣旨中还说“群帅未能守约,援军止步,孤家寡人,死而不归。”这说明在一起打架的时候,潘美等人是不肯帮忙的。皇族潘美从假爵位降级为太保,但实职不变,次年恢复姓氏。主教练王澍被解除了职务。杨业的忠诚和勇敢被当时的人们铭记,并在后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因为如此,关于“杨家将”的小说流传了很久,戏曲也上演了很久。需要注意的是,杨业之死,雁门陈家谷,绝不是古北口,两地相隔数百里。古北口当时属于辽国,不属于宋朝,但杨业在与辽作战时战死。杨业的一座庙建在辽国不是很奇怪吗?其实奇怪的事情并不奇怪,原因很简单:当地人很崇拜他。包括* * *,契丹人,对他的英雄事迹深感敬佩,所以要冒着死的危险建一座神社纪念他们,仅此而已。战争是统治阶级上层发动的,但各族人民对英雄事迹有着同样的敬仰。但这个道理往往到后来都不理解,就更奇怪了。清王朝建立后,著名学者顾不满异族统治,实行“记政事,察民情”。他还对一些关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为明朝复辟做一些实际准备。他去过古北口,也见过杨叶寺。他的《长平山水》说,杨业与契丹作战的陈古古不是古北口,“误上庙”。他考证的陈家谷不是古北口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对古北口建立杨叶寺并不理解。他万万没想到英雄会受到普遍的尊重,绝不会受到国籍、地点、地域的限制,那陈家谷、古北口呢!古北口不仅有杨业寺,县城西还有一个“宫铃村”,相传因杨业屯兵拒辽而得名。老没去过古北口,更没去过县,对顾来说更是无法理解。原文包含世园1号系列,1982 65438+2月作者简介:赵其昌(1926-2010),河北安国县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被国务院授予特殊贡献专家。1953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文教委员会文物调查研究组,后调入首都博物馆,长期在北京从事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1956参与明代定陵发掘,担任考古发掘队队长。1985 -1988首都博物馆馆长。1988退休,后任首都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京华集》、《明代北京史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