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变的规律?

历史从来没有改变,历史只是重复,未来很多答案都在历史中。我读过历史,了解过未来。历史的发展,就像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不变的规律,始终不变。

1,象牙筷子定律

殷登基后不久,就奉命为他雕刻一根象牙筷子。贤子说:“象牙筷子一定不能配陶器,要配一碗犀牛角,一杯白玉。玉杯装不下野菜粗粮,只能配山珍海味。吃过山珍海味,我拒绝穿粗布葛藤夹克,住茅草屋,而是想穿华丽的衣服,坐花里胡哨的车,住高楼大厦。如果在国内满足不了,就必须去国外寻找稀世珍宝。我不能不担心他。”

果不其然,纣王“缴纳大量赋税,以支付鹿台,利集犬马,充宫。以酒为池,挂肉为林,使男女互追,长夜饮。”百姓怨声载道,诸侯造反,他们“上火而死”。为什么事情会像晏子说的那样一步一步发展?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喜欢他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起初,那个丑陋的老妇人只是想要一个新的木盆。第一个愿望实现后,第二个愿望随之而来。一个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还是只有一个旧木盆。

世界的贪婪不都是这样的吗?如果你得寸进尺,你会对舒刮目相看。没有尽头。国王的贪婪更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能阻止他。《诗》说,“尚俭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到底需要从这里提到的商业建议中学到什么?

一定没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微不足道,一双筷子或者一个木盆。只是一旦溃坝,洪水就会倾泻而下。

《左传》?公十一年:“若为罪人,则亡矣。”这里的“突然”二字,就是迅速的意思,突然洪水决堤,一眨眼,就流了一千里。李自成在进京时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从巅峰到被打败,跌宕起伏也就在眨眼之间。在殷之后,还有、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皇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等,延续了两千多年。

2、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投降讲和。越王勾践任用医生文忠和范蠡整顿国家事务。十年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使国家由弱变强,终于打败了吴,报了国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当他和他的大臣们在吴宫举行宴会时,他发现范蠡不见了。第二天,他在太湖发现了范蠡的外套。每个人都认为范蠡是投湖自杀的。但没过多久,就有人给文忠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等鸟儿们都精疲力尽了,弹弓就收起来;当所有的兔子都被抓到时,猎狗就被杀了,煮了吃;敌国被灭,谋士被弃或被害。越王作为男人,只能和他同甘共苦,不能和他同甘共苦。医生至今没有离他而去,他很快就要被杀死是必然的。”这时,文忠才知道范蠡并没有死,而是隐居起来了。他虽然不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经常告病不上朝,引起了勾践很长时间的怀疑。一天,勾践去拜访文忠,留下他的宝剑让文忠自杀。文忠明白勾践的意图,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只好引剑自杀。

同理,汉武帝刘邦五年称帝后,为了削弱韩信的影响力,将当时为“齐王”的汉族信徒封为“楚王”,以使其远离自己的繁华之地。汉六年,韩信因“谋反”被适时声讨,刘邦贬其为“淮阴侯”。汉朝第十年,吕雉皇后被引诱到长乐宫,以谋反的名义被处死。公元前202年刘邦得天下,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斩首。这对曾经患难与共的君臣,在天下定下来后,只过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行刑前,韩信发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3、包围法则

人为什么会这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鲁迅先生说,凡是有“猛人”的地方,“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结果,“就是让猛男逐渐变得平庸,有了近乎傀儡的倾向。”“我们之所以总是走老路,是因为我们被包围了。”

鲁迅认为“一个猛人若能摆脱包围,百分之五十就得救了。”因此,王先生想写一部新的《包围论》,讲述“从法律上包围”的故事。但是,我最终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鲁迅和范蠡一样,是一个想不出好办法的聪明人。后来听说瑞典国王出门不带警卫,骑自行车上班。我想,答案就在这里,包围圈就可以被打破了。

4.敌环定律

敌人言传身教法则是指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虽然敌人对我们来说是无可救药的,但是敌人会让我们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小心翼翼,戒骄戒躁,努力超越敌人,比敌人强大,从而让自己更加优秀,更加成功。但是,如果没有对手,我们的警惕性会突然放松,很容易失败。

唐朝的柳宗元写过一篇短文叫《敌戒》。其思维逻辑完全违背普通人的常识,富有哲理。翻译如下:

人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害,躲都来不及,但柳宗元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敌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在秦国对抗六国的时候对秦国有利。为了打败敌人,强兵变得富有了。但打败六国后,因为没有敌人,放松了自己。它停止了富国强民,开始衰落。晋国打败了楚国。认为这是晋国之恶,晋国国君不听范文的劝告,因为打败了敌国,没有强大起来,全国怨声载道。孟庄子讨厌臧孙戈。臧孙戈死后,孟庄子非常难过,因为他的病没有药吃,很快就会死去。明智的人知道,当敌人存在时,我们会避免自满,并小心敌人不会被冲昏头脑。然而,当敌人消失或不存在时,我们往往会过于骄傲,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不注意自己的行动。慢慢的,我们会因为这些引发灾难,会尝到失败和灭亡的结果。对疾病保持警惕的人会活得更久。自以为强大的人会突然死去。

5、朋党法则

唐穆宗时期,一派由士绅形成,以李德裕为首;另一派由科举形成,以李宗敏、牛森儒为首。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达四十年之久,史称“牛李之争”。

《红楼梦》中,贾四大家族,互相倚仗,实力强大。还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相互保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宗法社会的第二个特点是亲疏不分,后者不骄不躁,有条不紊。

一个人站在社会上并不是孤立的。身边有各种关系: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师生恋(徒弟)、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派关系、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人用得好,前途光明。不管寺庙有多高,江湖有多远,你都能看到忙碌的瑞秋,就像勤劳的蜘蛛,织着自己的网。因为网越大越结实,抓的就越多。

6.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秦桧先生根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某种定律:历史上不止一次有过各种改革,但每次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平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弊”。

7、第五世界法则。

《孟子·句读下自娄章》,原文是“君子之泽,第五次而斩;小人之泽,亦斩于五世。”“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利禄对后代的影响;“斩”的意思是断了,不能继承。

有句话说:穷而不三代,富而不五代,说明社会情态和世间万物一样,有循环规律。还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虽然也出现过安定繁荣的局面,但被称为治天下、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盛、康干之盛等。,除了汉唐的一些个体,其他各代都逃不出历史的安排。

汉朝第五个皇帝是汉武帝。晚年,汉武昏迷不醒。不仅民众的反对势不可挡,上层阶级也对汉武的过分行为感到愤怒。但是,汉武毕竟不是一般皇帝可比的。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勉强维持着自己免于崩溃的命运。

与唐朝相比,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经历了七个任期,与前汉相融。然而,在唐高宗中后期,实际上是武则天在掌权,而唐中宗和唐睿宗的时间不仅短而且无聊。其中,中宗本人也受到了侯伟的伤害,而唐睿宗的王位是由他的儿子继承的。

五代十国末期,北宋是中原的正统,随后北方的辽金崛起,西方的党项建立的西夏。北宋的前五位皇帝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和宋英宗。到宋英宗当政时,北宋的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宋英宗死后,宋神宗公开打出改良的旗号。

金朝的前五位皇帝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和金世宗。当金到了末年,即位后并没有纠正的弊端,反而对孟渊的崛起视而不见。

元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元世祖改蒙古为“大元”,是名存实亡的元朝的开始。忽必烈死后,仅仅过了30多年,世界上第一个震惊世界的王朝就灭亡了。明朝的衰落只有五个皇帝,它的旅程是从蟋蟀皇帝朱瞻基的时候开始的。朱瞻基死后,明英宗随即建立,不久土木之变,明朝走向衰落。如果清朝从第一代算起,第五代皇帝恰好是乾隆皇帝。

8、毛皮法

先秦时期文人过得很好。他们以一种消极的方式环游世界,他们非常浪漫。那时候的人,他们“食”里的美好,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他们带着它环游世界。他们想用自己的想法说服世界。他们的思想像飞马,崇高而神奇。百家争鸣,三教九流,每一派都是清泉,喷涌而出。清泉交汇的地方,是大海,汹涌澎湃。

秦朝以后的文人,只有老祖宗的经书和教义,整天背诵别人的思想片段。文人失去了思想和自我,甘泉彻底干涸。天马不见了,只剩下一些附着在皮肤上随风摇摆的“毛发”。秦始皇统一中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车在同轨,书在同轨”,这并不难做到。把这些非常顽固的文人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也很难发挥其作用。

世界一致,欧洲人没做到,我们做到了,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