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历史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但是,受我国电视市场结构、价格和消费能力的制约,电视普及率仍然很低,城市和农村每百户家庭电视机拥有量分别仅为17.2和0.8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机生产国。1985-1993,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的大规模升级。1993上半年TCL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售出65438+万台。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宣布首次大规模降价——彩电降价8%,至18%。两个月后,康佳紧随其后,开始了彩电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销量跃居市场首位,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抢占了外资品牌大量市场份额。战后,降价也导致了中国整个彩电行业的洗牌,数十家彩电厂商退出其中。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寸等离子彩电价格在10万元以上。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幅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仅赚1美分。这种情况直到2002年通过技术升级才得以扭转。2002年,长虹宣布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它的屏幕尺寸大大超过了22英寸的传统行业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称为“褶皱之上的中国”。2002年,TCL发起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海信随即跟进。2003年4月,倪启动背投电视普及计划,最高降幅达40%。2004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直接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为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仅为40万台,占彩电产品总量的1.14%。自2004年6月5438+10月以来,国内几个主要城市的平板电视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的CRT(模拟)彩电。2005年上半年,中国平板彩电销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镇家庭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拥有率分别达到3.56%和2.81%。

电视的现状

现在,电视正在经历一场革命。电视技术现状:电视技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数字化。首先是节目制作的数字化。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哥伦布系统。该系统使BBC电视节目的存储、编辑和播放实现了全数字化,即无带化,从而大大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制作成本。此外,传统的模拟摄像机和录像带正逐渐被目前的电视机构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和各种新兴的记录载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其次,传输技术也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无线微波传输,现在还有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传输方式。这些新的传输模式有效地减少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衰减现象,保证了更好的接收质量。最后,接收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音质和画质的提升,双向互动,是数字化广泛普及带来的两个最大的好处。今天大多数人使用的电视机并不比十年前小多少。因为CRT技术仍然是最常用的显示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屏幕的大小和体积成正比。而34英寸是这项技术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显然与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因此,出现了更多的显示技术。如背投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同时,随着电视制作和传输技术的数字化,接收设备的数字化也成为必然。数字电视显示效果更好,功能更多,甚至可以实现初步的双向互动。电视的另一个趋势是智能化,即与其他电器的结合,尤其是与电脑的结合。这会让电视更“智能”,功能更多,从而突破电视的传统意义。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让人不知所措,更加迷茫。电视媒体两极分化严重。BBC、CNN等知名电视机构话语权强,专业化程度加强,受众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