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

庐山历史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其《史记》中首次记载了“庐山”,并记载自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顺流而下”、“过栗鹏拜其名山大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在庐山建太平宫,题词“九天使殿”。南唐领袖李靖隐居庐山读书。他登上王位后,他的房子就以这座寺庙命名。南唐以后,李煜修建圆通寺。宋太祖赠白鹿洞书院国子监《九经》印本,命该书院为“白鹿洞国学”。他还赐额开第一寺,以“开第一中国西藏”。明太祖朱元璋将庐山命名为“鲁玉娥”,“爵以爵位尊,禄以秩拜”。明太祖、成祖、玄宗三次进贡天池。清太祖赐第一殿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文化大演变和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从古代到现代,庐山有三个时期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著名学者胡适在1928中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林东,代表中国“佛”“中”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了近七百年来中国宋学的大趋势;牯岭代表了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总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次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与中心国合作宣言》,促进了中日合作,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1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三次会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庐山与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密切相关。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人物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举世瞩目。

“葱郁飘逸,炫耀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就受到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成为隐士、高僧的靠山,政治家、名人的舞台,从而给庐山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庐山成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景观文化是人们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创造的壮丽世界,是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景观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反映,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既诗意又人性化。自东晋以来,诗人以豪迈的激情和辉煌的笔触,唱出了四千多首有关庐山的诗词歌赋。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望娇娇》和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写作,他的田园风格影响了以后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庐山,为庐山留下了《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他的诗《望庐山瀑布》与庐山瀑布渊源流长,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社会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诗词中的精品。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林壁》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学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经过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精神审视,创造了许多人文气息特别浓郁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那么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为背景的桃花源,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南朝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推理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创造了一个景点——花道。他在庐山建了一座“庐山草堂”,他的《庐山草堂》是描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杰作。宁人朱复兴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世代在此耕耘,真实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色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规范,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

山水诗和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的两大项目。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异彩,山水画也在庐山大放异彩。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从此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用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庐山的审美境界。中国画的第一个理论突破,也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这是东亚著名高僧慧远在庐山阐述的“万形不灭论”哲学思想的结果。庐山托林济莲社“十八杰”之一的宗炳撰写了《画山水序》,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理论。他的“性灵说”打破了“君子有德”的美学观,显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在庐山上抒情写意,使庐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了科学考察,以揭示其美丽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的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并由此引发了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争论,奏响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庐山的历史文化地位很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景观文化作为庐山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明显的文化传承关系,其价值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文化体现。

2006年5月23日,在庐山画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中国文化报》第三版发表了题为《让庐山山水与文化神韵并存》的专刊,指出庐山是山水田园诗、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由此,一种“诗画”的庐山景观文化特征被确定了。

一、庐山景观文化的客观性和存在形式

大自然赋予了庐山奇特的风景和自然风貌,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为庐山留下了许多文化积淀。庐山景观文化的客观性体现在庐山的文化遗存和遗迹中,其中最直接的形式是庐山的田园诗、山水诗和山水画。

据统计,现存以呈现庐山题材的古诗词多达4000首,包括各种形式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晋代的陶渊明、谢陵源,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朱,明代的,清代的唐寅、康有为,以及近代政治文化名人毛泽东、郭沫若等。

山水画不计其数,难以计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晋顾恺之的《望五老峰》、五代郝静的《狂录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明代唐寅的《三峡桥》、清代石涛的《庐山瀑布图》、清代张大千的《庐山图》。现代画家更是难以数清庐山的作品,如傅抱石、刘海粟、、应野平、鲁、、、等众多。

如今,表现庐山之美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传统的古典田园诗和山水诗已经被新的自由诗和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山水画也作为时代特征的体现出现了。其他绘画形式有油画、水粉、水彩、版画,还有很多表现庐山风光和情怀的作品。此外,庐山的风景摄影也是一种非常丰富和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应该说是新时期庐山景观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庐山景观文化的传承精神

庐山景观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体现了庐山文化对历代的传承精神。庐山景观文化的传承体现在丰富性、审美性和抒情性上。

丰富。体现在庐山文化的开放性上,历代文化都在庐山上留下了痕迹,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在庐山的不同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而殖民时期西方文化的入侵带来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留下了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从而体现了庐山山水文化的丰富性。

唯美这是庐山景观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庐山景观的美与奇,本身就为庐山景观艺术的审美特征铺平了道路,许多画家感受到了它,创造了它。他们被庐山的美景所征服,被留存于世的经典诗词所折服。因此,他们的作品艺术性很强,具有很高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庐山山水文化中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

抒情性,从古典山水诗、田园诗来看,庐山的山水画影响较大,诗歌中的感情和意境往往被山水画表达得更直接、更痛快。可以说,山水画、山水诗、田园诗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相互吸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因为它们都是真情的表达,都是真情的倾诉。庐山的自然美景不能不引起诗人和画家的感慨,所以“诗情画意”是庐山景观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庐山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

庐山景观文化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庐山景观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庐山山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庐山的文化艺术中,不仅包括古典的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还包括古典的山水画和文物,不仅包括现当代的文化载体,包括诗歌、散文、史记,还包括现当代的绘画、摄影、电影等多种形式。它们都体现了庐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今天,庐山的发展不是基于孤立的山川美景,而往往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美景之外的人文景观。所以文化的价值很重要,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势。庐山景观文化的发展是在继承永恒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开发自身的文化潜力,从而体现文化的价值。如今庐山景观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价值的发挥。

第四,庐山景观文化的发展趋势

探索和研究“庐山景观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是对庐山景观文化“传承”和“文脉”的研究,是对庐山景观文化起源和传承的认识。把握了庐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脉络,就如同把握了庐山山水文化的主线。庐山景观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怎样的趋势?笔者认为庐山景观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三大趋势:包容性、本土性和发展性。

包容性,我们分析庐山山水文化对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的影响,以此来分析文化的特点。其实“文化”本身就很有包容性。无论什么方面,方向,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都因为同样的影响而被称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发展才有活力。

地方性将是庐山景观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在分析研究庐山景观文化时,实际上研究的是“乡土文化”只是“乡土文化”的景观部分。我们说的越民族,我们就越国际化。因为世界的文化是由各国的民族特色构成的。同理,“本土性”是“文化”的体现。

开发是庐山景观文化的另一个趋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没有发展我们是不可能继承的。发展是传承的必然,传承的目的是发展。我们庐山景观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庐山景观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的。如何发展当前的庐山景观文化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实的“地方性”、最强烈的“发展性”创造今天的庐山景观文化,把庐山景观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

庐山,世界名山,以其文化为特色。文化是庐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