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元时期民族政策的历史影响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许多领域都有了新的飞跃,促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中国人。

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元朝是指1206年至1368年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中国的朝代序列中,虽然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进程。

13世纪初,蒙古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先后消灭了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共存得到进一步肯定。春秋以来,中原地区形成的“夏邑”理论强调“尊夏邑”、“变夏邑”的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碍。比如在史学界很有影响的“正闰”论,主张“四夷不可正统”,把北方民族放入中原政权,与“贼”“篡”并列,放入非正统序列,实际上是排斥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由于元朝也属于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需要试图扭转这种传统观念,以确立其地位的合法性。在编撰辽宋金史时,三大历史都城的行政长官、中书右丞相不遗余力地排人意见,“武断地说,‘三国各为正统,各与其爵位有关’。”然后讨论者休息。此举结束了辽朝灭亡后长达200多年的“正统”之争,同时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概括的:“这一决定确定了对三史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和辽金宋三代互不相关的历史情况,所以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它加速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文化政策给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现象。蒙古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构成是最复杂的。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多民族语言的朝代。《辽史》、《宋史》、《金史》是多民族史家编纂的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史书,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正式为三个朝代修订的史书,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被翻译成蒙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教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紫雪和回国紫雪,蒙古、契丹、女真、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作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传播,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各民族的交融也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合到蒙古、汉族等周边民族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对于元代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多立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

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历史上出现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国文化多元的现实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大一统的环境中成为现实。

兼容并包的务实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

与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相比,蒙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兼容并包,二是“不重虚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代的文化环境呈现出兼容并包、实用主义的特点。

蒙元两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朝代;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朝代之一,至今未发现元代人因言论而遭不幸的案例。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只有明清的十分之几。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当时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大概是当时欧亚大陆特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如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学者认为,元曲在元代的诞生和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放宽,“使社会思想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到了元代,孔子被封为“大成圣公王”,使他的名声达到了无界的程度。孟子等著名儒生也获得过崇高的称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保护知识分子的“儒者”阶层,“愿为徒者免于各种杂务”。元代的民众教育超过前代,书院达400多所,州县学校最多时达24400多所。关于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评价如下:“论元不过百年。.....如果以汉高、唐太宗为起点,以汉唐百年为终点,以清世祖之论为终点,以20年前的乾隆为终点,不考虑20年后的乾隆,汉唐清代的学术繁荣将超越元代!”

务实精神促进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有更迫切的发展要求。因此,与宋朝相比,元朝的务实文化精神是非常显著的。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主张“应天者诚,救民者实”,强调“务要实,不可虚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科举空,我不取”,废除科举制度,强调人才选拔,而不是简单的“以文取胜”;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型天文观测活动,使中国在许多天文领域(如黄道角、星数、历法等科学数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地理方面,《大元统一志》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志,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官方志。元代编纂的地方志有160种,多于宋代。元朝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在农业技术和农学普及方面,南北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许多农作物得到推广。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推广。农业部编辑的《农桑提要》是我国古代政府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而编纂的最早的综合性农业书籍。陆明山的《农事提要》和桑葚的《衣食》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书,王镇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民族农业的农书。在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元代又发明了金属活字、轮排字和彩印。此外,元政权还十分重视医药、造船、制陶和水利。

创造了中国封建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出现,使13世纪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中亚、西亚的许多前政权瞬间消失,欧洲的部分地区也被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毫无疑问,残酷的战争和暴力的社会动荡给欧洲和亚洲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征服战争以及随后蒙古政权的建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它打破了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蒙古统治者鼓励贸易的开放政策和便捷安全的驿站交通,拉近了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缩短了欧亚大陆在文明进程中因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空间及人为封闭而产生的差距。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神秘被揭开,世界文明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蒙元王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朝代是唐朝和元朝。但如果从对外影响的范围、国家数量、国际地位来比较,唐朝和元朝是无法相比的。优惠的贸易政策,畅通的贸易路线,富饶的国家,美丽的传说,这些都让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商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成为国际化城市,泉州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贸港口。旅行者、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来自波斯、伊拉克、亚速海、李亢、叙利亚、摩洛哥、朝鲜、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家。回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正是这些游记,让西方人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富裕的中国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学界普遍认为,凯尔·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创造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元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从海路抵达非洲海岸,陆路直达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和地区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历史上曾说“适者千里,在家;万里如一邻”。在大量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把足迹延伸到了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多是亲身经历。比如王大元的《岛略》一书中,对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南海的史实“皆以身访,以目耳闻,传说之事不载”。书中记载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山川河流、气候物产、民风民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这些大多是前人不知道的。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记》《北使笔记》《西使笔记》《镇腊风土笔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