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组成材料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桥街

国务院在1986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和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它现在的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了历史特色,是否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不足和旧城改造新高潮而提出的。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其保护内容不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一标准的明显弊端是,强调了对个体传统遗产的保护,忽视了对城市整体文化环境的保护;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保护规划的实施、管理和经费保障等诸多不便;第三,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没有解决。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名城保护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多名城无法整体保存,往往只能成为“名城”招牌,很多历史文化街区被“建设性消失”,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规划纳入市(县)新的发展战略,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公众支持、社会协同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是不可重建的。努力完善基础设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在不破坏历史建筑外立面的前提下提升内部设施,结合市(县)环境整治工程,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优化,加强公共服务,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深厚,居民安居乐业。

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统一利用那些不可复制的珍贵历史资源开放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增进广大市民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大多具有审美价值,应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价值,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品牌;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各地“民族风情游”、“古建筑游”等旅游项目,作为我国“民族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补充,进一步繁荣各地旅游市场。

此外,要培养专业修缮施工队伍,建立健全市(县)文化街区专业修缮施工队伍。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物的维护和修缮,必须由具有文物部门认可的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理也应当由具有专业能力和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

北京第一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

规划方案完成后,是否按步骤推进?当老城区被保护起来后,老百姓有没有重新找到生活的氛围?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获悉,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将陆续开展,首批将在仙峪口、大栅栏、什刹海、南锣鼓巷4个街区进行试点。在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2年本市批复北京老城区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来,北京一直在编制和完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成为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之所以选择仙峪口、大栅栏、什刹海、南锣鼓巷作为试点,是因为这四个保护街区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均匀分布在东、西城。而且按照老城区的划分,什刹海、南锣鼓巷在内城,仙峪口、大栅栏在外城。

“我们让原四个区块的规划者深入到其他区块,交互查看这些规划的落地情况,找出问题并找出原因,判断规划在实施和维护中是否需要修改或加强。同时,探索了规划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为今后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据了解,本市3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案将陆续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将根据街区内的新情况,以每年约10的速度做出新的导则和评审数据。

据了解,评估内容包括是否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是否设立了专项资金,是否有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是否全部划定。同时,评价内容要求还提出了“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机制如何”、“街巷的完整肌理是否得到了保留”等问题,包括街区和胡同的居民收入是否因此发生了变化,街区的民俗活动是否得到了延续。

“我们做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时候,不敢想雨荷的盖板能不能打开,现在已经打开了,保护规划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当初做什刹海保护规划的时候,没有想到设计观光三轮车的集散地。这些实际情况会促进保护规划的进一步完善。”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