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喝茶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

江苏宜兴,古称“宜兴”、“洋县”。阳羡茶在唐代有很好的声誉,是皇帝的贡品。诗人鲁通吟咏道:“新年进山,蛰虫扰春风。田字未曾尝过洋县茶,白草不敢先开。”可见名气之大。中国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到唐代陆羽写《茶经》时才完成。

但是喝茶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饮茶方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从煎煮到泡茶的过渡。

直接用茶壶煮茶,是唐代以前常用的方法。

茶刚被发现的时候,人类祖先还生活在原始部落里。那时候生产力低,吃饭是个大问题。当他们发现茶叶无毒,口感尚可时,就当菜叶吃,却没有心思去仔细品尝茶叶的色泽和香味。在不断的食用中,他们发现茶不仅能清热解渴,还能振奋精神,对某些疾病有疗效,于是将茶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熬制入药。

从先秦到汉代,茶从药变成了饮料。当时人们喝茶时,可以把茶煮成汤,还可以在茶中加入小米和一些调料,做成粥样的食物。

这种方法在唐代仍然存在,但遭到了鲁豫的反对。从此,唐人在饮茶时开始崇尚茶汤的原汁原味,为茶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唐代接受了汉族饮茶的习惯,并将这种方法保留并传承至今。

第二阶段是从制茶法到制茶法的过渡。

斗茶之风始于唐代,至宋代达到顶峰。点茶法由宋代的斗茶发展而来,并被广泛接受。

这种方法不需要直接用茶壶烧开,而是将茶粉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一下。一个重要的工具“茶篮”必须用来将茶粉与水混合。上茶时,茶汤用茶篮打,泡沫堆积,水质粘稠。这里是日本抹茶路的发源地。喝完后杯子里还有汤,叫“咬杯”。

第三阶段是从点茶法向泡法的过渡。

点茶法在宋代的宫廷和文人阶层中非常流行。宋代以后,随着制茶法的出现,这种方法逐渐消失。

制茶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

唐代有一种蒸绿茶的方法,就是将茶叶采摘后蒸烤,不捣碎,饮用时直接冲泡。

但这种方法在唐宋时期因为喝团茶而没有推广开来。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团茶被散茶取代,制茶法流行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茶是不加任何调料泡出来的,喝的是茶的原汁原味。

茶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茶到泡茶,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演变。

几千年后,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本文分享自工艺大师:六道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