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妃萍建设宝钢

宝钢是新中国最大的钢铁建设项目,规模之大,技术之新,国内外罕见。

从65438到0977,平以冶金部副部长的身份参加了宝钢建设的筹备工作。当时,李妃萍已经65岁了。

4月23日,1978,我部要求李妃萍参加由56名专家参加的宝钢厂区地质与地基处理评审会。5月1日,以李妃萍为首的宝钢工程代表团访问日本,重点考察基础工程、吊装和混凝土工程施工,学习日本先进的施工方法,决心改变我国施工技术落后的局面。

在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举行了欢迎宴会。宴会上,李妃萍提出:先考察新日铁的三个工厂,再谈设计。日本方面不愿意这么做。李妃萍说,如果我们不让参观和检查,我们就不方便审查设计。日方别无选择,只能同意。中国代表团首先去了骏津钢铁厂,然后参观了大分和八番两个工厂。和年轻人一样,李妃萍一边参观学习,一边了解情况,提出问题。当时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就是环保体制。日本人为宝钢设计的焦化酚氰废水处理系统只有两级处理,没有活性炭吸附。当中方提出改为三阶段治疗时,日方竟然提出“中国有中国的情况,赶不上日本”的理由,有损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故意使谈判陷入僵局。李妃萍在新日铁总部做了一次大演讲,从未让步。"中国人民为现代宝钢的建设付出了代价,其中当然包括现代环保系统!"面对其强硬态度,日本人屈服了。

发现日本的混凝土施工从搅拌、运输、泵送、钢模板、支撑是一整套系统工程。宝钢项目浇筑混凝土300多万立方米,当时就决定从日本引进这项技术。李妃萍回到中国后,他召开了许多专家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搅拌站、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国内生产不了,决定进口,但是钢模板、支撑系统、混凝土外加剂都是自己研发的。并决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院成立钢模板和混凝土外加剂两个重点研究团队。

由于钢模板和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成功,我国实现了泵送混凝土的先进施工方法。建设部对这种方式非常重视,多次推广新型钢模板,国家拨专款生产新型钢模板。冶金部也在1978办展。这项技术的推广彻底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施工的落后面貌。李妃萍说:“宝钢在技术改造方面不同于其他钢铁企业。它起点高,建设难度大,但需要精心建设。”宝钢项目将吊装钢结构26.6万吨,设备63万吨,每台都比较重,吊装高度高达100米。李妃萍在使用大型起重机械时提出了“高效、稳定”的要求。一是不得使用大马拉大车,严禁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二是宝钢地区土质松软,大型起重机容易陷入淤泥,容易倾覆。根据他在地面铺设钢板的思路,研制出路基箱,保证了吊车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土方施工的效率和水平。此外,他非常重视工程机械的管理,组织了十几个专业组对进口工程机械进行开箱检验和性能测试,并组织各专业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复检。

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宝钢的建设。陈云同志在1979年6月蔡中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提出:“对宝钢的建设和生产,应该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甚至苛刻……”在1981,余找谈话,请他担任宝钢总指挥。

到达宝钢后,李妃萍开始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向市委做了汇报,汪道涵等市委领导和李非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本文主要介绍宝钢存在的问题,以便李妃萍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1982 165438+10月,李妃萍带队到联邦德国审查冷轧设计,在德期间住在Simak公司。此前,西马克公司要求代表团住在大城市。李妃萍对德国员工说,你们公司不是在这里吗?这是设计评审应该进行的地方。我住在西马克公司的公寓里。回国后,他组织了国内的设计队伍并参加了部分设计工作,并动员了全国十几家冶金建筑公司组织了宝钢施工队,很快达到6万多人,成为工程的主力军。在工程任务紧张,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要抓紧基建生产。高炉、转炉、焦炉、烧结都在建设中。生产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是现场技术人员争议最大的问题。国内外钢铁界都很关心:一是如何解决处理几千万吨原料和成品的港口建设(港口较浅,大船进不去);第二,场地要建在泥泞的沙滩上,地基不会出问题;三是宝钢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李妃萍在这三件事上花了很大力气,去了现场,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在首先满足宝钢初期生产规模要求并考虑长远发展的前提下,他首先确定了宝钢主辅原料码头和成品码头的建设方案。李妃萍对解决软土地基的问题很有信心。针对“宝钢建成后将滑向长江”的说法,他以科学的态度组织冶金科研院所等领域的专家,认真吸收国外填海造地和建厂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采用挤密砂桩、旋喷桩和钢管桩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约了施工成本。

另外还有很多辅助工程,比如工程的回填。当时用的是海沙或者黄沙,从资源、运输、价格等方面都要花很多钱。李妃萍想知道粉煤灰是否可以使用。所以他去问工程师和技术员,他们告诉他没有。李妃萍说,没有,让我们来实验。建筑研究院有一辆试验车。回填后经过检测车检测,强度完全合格。回填土由海沙改为粉煤灰,省了不少钱。还有路,不是水泥路,就是柏油路。也有技术人员提出用粉煤灰修路。他们说国外飞机厂的跑道是用粉煤灰做的。李妃萍以前没见过,所以他提出这个建议征求大家的意见。许多人反对。李妃萍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经验,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做实验。于是在上海一个未完工的水泥厂的空地上,用粉煤灰做了一段路,用宝钢的卡车做实验,效果很好。后来大家也成就了* * *知识。宝钢的厂区道路和几条主干道都是用石子、石灰、粉煤灰压实,然后铺一层沥青,还是很好的。

因为宝钢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国内各界都很关注。宝钢继续建设,各项工程快速进行,但供水工程远远落后。钢铁工业是用水最多的工业部门,钢铁厂离不开水。按照原设计,宝钢一期工程水源地位于72.5公里外的淀山湖,输水管道已于1980端开工建设。1981年初,宝钢建设调整期引水工程各种新建议陆续提出,* * *提出三种类型,12设计方案。宝钢离长江很近,为什么要越走越远?就近取水是常识,但只要了解宝钢用水的十二项标准,就不难理解这件事并没有外行人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方案不仅成本高,而且还有和上海争水的问题。12设计方案之一是从长江取水。李妃萍的意见也倾向于使用长江水。为了不与上海市民争水,李妃萍亲自到淀山湖调研,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同时向上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和交涉...最后,他决定从长江取水。特别是让淀山湖作为上海市民的饮用水,这是最大的好处。从长远来看,长江调水更具生命力。1983年2月2日,国家经委批复宝钢长江引水工程初步设计,2月23日开工建设。争论已久的水源问题告一段落。李妃萍告诉建设者,水库要建得更大,宝钢未来要上二期工程,所以未来要考虑二期工程的用水。宝山湖水库于7月1985正式竣工,水质完全合格。

在不到7年的建设中,宝钢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同步完成,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96.4%,这在冶金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986国家经委决定授予宝钢“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李妃萍后来回忆宝钢工作时,深刻体会到宝钢成功的关键是贯彻陈云同志“要求”的指示,从而严格要求结果。对检查中或平时发现的问题处理得一丝不苟。比如无缝钢管厂的金属结构,原来是第三支队施工,后来交给了第二十冶金结构安装公司。第三支队撤销编制前,人心浮动,结构安装质量差。当时柱子、屋面梁、吊车梁已经安装固定到位,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但总部态度坚决,坚持返工。二十冶也是以大局为重,不推委,不扯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每一根柱子,每一根顶梁,每一个吊车架进行校正。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1984年,正在宝钢奋力建设前线的十九冶(现宝冶)请李妃萍为他们题词。李妃萍对此思考了几天,但从未动笔。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只知道工作而不想题字的人,但他对李妃萍这支球队有着独特的感情。毕竟在中国钢铁工业的争夺战中,从攀钢的建设到WISCO“一米七”工程的建设,再到宝钢的建设,他都跟随了他几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妃萍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仍在攀钢第一线负责繁重的领导工作。他也遭到了叛军的攻击。十九冶公司的同志为了保护他,把他藏在公司医院妇产科,在那里指挥施工第一线。最后,李非写下了“长江两岸的春秋”几个字。这七个字形象地表达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钢铁战线上进行的三大战役:攀钢建设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上,WISCO的“一米七”工程在长江中游的红钢城武昌,宝钢建设在长江入海处的浦东,三大工程沿河而立。长江之水记载了三大战役的历史。十九冶跟随李妃萍从攀钢到武钢,又从武钢到宝钢,始终没有离开过长江。

《长江两岸的春秋》不仅反映了十九冶的战斗历程,也反映了李妃萍为中国钢铁工业近四十年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