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拼命想收复的伊犁,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伊利的重要性

伊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它位于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它是连接北疆和南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和东欧国家与中国沟通的必经之路和咽喉。

所以清朝中期有伊犁总统等将领,简称“伊犁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他是正一品军衔的军事统帅,可谓举足轻重之人。可见清政府对伊犁这个战略要地的重视。

清朝末年,郝汉汗国前军事首领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攻占伊犁河谷,意欲建立鸿福汗国与清朝分庭抗礼。

晚清三杰之一的左多次上书,请求朝廷调兵抗俄。他指出:“一旦新疆失守,陕甘清军将被长期牵制。届时,西北门户将大开,陕西、甘肃、蒙古等地都可能被叛军和俄国攻占。所以只有主动收复新疆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清政府深知伊犁的重要性。失去伊犁意味着打开了新疆的大门。没有新疆,甘肃、蒙古等地也会沦陷。

清政府虽然在其他外交事务上处处妥协,但得知后却表现出罕见的强硬姿态。但是,当时清朝已经摇摇欲坠,根本不可能筹集到这么多钱。慈禧只能拿出200万两银子,命令各省再准备300万两支援左西征。

但是把一点钱押在西征军身上无异于九根牛一毛。于是,经朝廷许可,左让好友胡雪岩牵线搭桥,向英国等外国银行借款,以提高俸禄。

就这样,士兵的军饷终于源源不断地供给了。西征军在兰州宣誓后,全军开拔。为了鼓舞部队士气,表达自己西征的决心,左还命人给自己造了棺材,让抬着棺材随部队出征,誓要收复新疆。

看到总司令铁了心要打阿古博,士兵们的士气大振。最终,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打败了阿古柏的乱军,收复了伊犁。几经战争,这支军队也成长为晚清政府最倚重的主战力量,继续为清朝保卫新疆,直到清朝灭亡,没有被外国势力吞并。

后方基地营

如果说伊犁对中国的重要性是在清朝才被发现的,那么进入民国以后政府更加重视。

民国初年,各地割据势力纷争不断。当时的孙中山总理提出了在伊犁建都的构想,计划将伊犁建成民国大后方。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是考虑到了左提出的伊犁对我国的重要性,也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

因为在民国初期,可谓内忧外患,不仅军阀混战不断,西方和东方的诸多列强也在窥视。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未来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战争岁月,必须未雨绸缪,为作为大后方的中国建设一个远离战火、易守难攻、对外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地方,而伊犁显然就是具备这些主要要素的“世外桃源”。

伊犁的地理位置不仅是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而且直接通往中亚和东欧国家,方便从国外采购物资。而且这里距离大陆千里,山势险峻,环境复杂,有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天然屏障。如果国家到了关键时刻,迁都于此,依靠这些优势,完全可以阻止各大国的地面进攻。

由于伊犁远离欧亚大陆的所有海岸线,完全可以避免海上攻击,而新疆本身幅员辽阔,周边气候环境复杂,不太可能遭到空袭,所以无论是地形还是环境都非常适合在战时建设成后方大本营。

此外,伊犁河谷地区虽然四周山峦、戈壁、沙漠等地形复杂,但却是长城以南的一景,物产丰富,环境宜人,不仅可以培养大量的军队和人员,还可以自给自足发展生产,以求东山再起。

孙中山先生的眼光真的很独到。虽然后来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在伊犁建都,而是在危难之际迁都重庆,但在中朝全面战争爆发后,伊犁作为西北军阀的大后方,继续为北方各部提供大量物资,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直到今天,伊犁仍然是中国西北各省出口的交通大动脉和军事重镇,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自然在新疆有副省级地位,仅次于自治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