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历史:孙权决心打赤壁之战的真正原因!

公元208年,孙权27岁,住江东。而曹操已经54岁了。按辈分,曹操是孙权的长辈。按辈分,曹操打黄巾军,打败吕布,打败袁术,征张绣,打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八年前的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重创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阀袁绍,名扬天下。

曹操打黄巾军时,收了3-5万兵,名为青州兵,是曹操的主力。官渡之战后,曹操从袁绍手中收编了约65438+万大军。经过一番调教,到了2008年,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刘表的小儿子刘聪把自己的手下交给了曹操,而此时曹操从荆州收集了七八万兵。同时打败刘备,差点活捉刘备。

此时曹操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反观东吴,能调动的精锐部队应该只有3-5万。孙策死时留下遗嘱:外事请周瑜,内政请张昭。作为孙策遗言中辅佐孙权的一员,张昭对江东的忠诚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然后连张昭都主张投降,可见当时的形势真的太低,东吴赢不了。一个刚满27岁的年轻人,是如何下定决心与权力和名声都如日中天的曹* * *,进行到底的?

是因为诸葛亮的挑衅+安抚吗?所谓激法,就是刘备坚持抗曹,激发孙权的斗志。所谓吃定心丸,就是给孙权分析刘备目前的实力。还有两万多人,还有实力打曹操。

还是因为外交不能决断,才要求周瑜这个“有错宋,周郎在乎”的风流倜傥的周帅,坚决果断地支持他对抗曹操?

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周瑜虽然对孙权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是鲁肃让孙权下定了决心。

人们看《三国演义》,总觉得鲁肃经常被诸葛亮欺负。其实鲁肃还是很有智慧的,属于愚民的类型。而且还仗义疏财,颇有梁山好汉的气度。当时周瑜向他要吃的,他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半。所以周瑜也很看重他。

孙权最终因为鲁肃的一句话,决定和曹操开战。当时东吴投降派和主战派吵得一锅粥,孙权烦得都不敢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鲁肃也跟着。这时,

全志握着他的手说:“你想说什么?”苏对说:“我只想和将军们犯错误,不想做什么重要的事。今天,你可以满足曹的耳朵,像一个将军,但你不能。为什么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我们欢迎曹操,曹操应该和苏曹一起回报来之不易的一方。就其名气而言,还是有可能从事曹操的工作,坐小牛车,跟随官员,结交文人,厌倦官员,所以也有可能失去州县。将军迎曹操,欲安归来?希望早点做个大规划,不要用大家的讨论。”权叹曰:“诸人皆持议,然皆大失所望。今天,你有一个大计划,你和我在一起。这一天是你给我的。”

鲁肃简短的行话胜过诸葛亮的千言万语。为什么,因为孙权最担心的是,东吴其他人都能投降,因为曹操被降职了,他还能继续做官。好在吕布的前幕僚张辽被曹操吸引了。那不是学徒吗?

但是,一个人会像走失的狗。到底是谁,吴王和孙权?“将军迎曹操,欲安归来?”

曹操是个聪明人。他宁愿杀吕布这种对他有威胁的猛兵,也不愿意用。像刘备这样的大才,把他软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让刘备整天躲在园子里装傻。

而孙权是谁?天生紫胡子蓝眼睛,眼睛光秃秃的,嘴巴很大。外观超凡脱俗。从小文武双全,早年随父随兄征战天下。他擅长骑马和射击。他年轻时经常骑马打虎。他非常勇敢。

南宋辛弃疾写得一手好字。最后两句是:谁是天下英雄,曹流;孩子们应该像孙仲谋一样。这最后一句话不是辛老先生说的,是曹操说的:儿子要像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要像海豚和狗。

说明曹操对孙权比较了解。或者:孙权可以学学刘备!留在曹操手下,等待时机。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别忘了,如果曹操打下江东,差不多就一统天下了。

如果全国统一,就不用招人才了。我认为孙权被灭的概率远大于生存的概率。

所以可以确认孙权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以1:7的兵力,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

自然不是喊口号。我不能把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百姓都投入曹操的魔掌。虽然,我有不想让人放弃的自尊,但最本质的是,他知道如果我向国家投降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孙权的本质就是拼个鱼死网破。为了他自己的生存,最后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