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柳编的历史发展

黄冈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树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编织历史达到500多年。据文献记载,洪淮河两岸有滩涂湿地,大面积湿柳自然生长。柳制品的兴起源于十七世纪末。明末清初,柳编繁荣起来。据明郑德《瀛洲志》记载:“怀蒙盛产水荆(注:当时柳叫水荆),经切割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清初的柳条箱、筐、篮、桶、簸箕、篮等。由民间编织而成,编织工艺精湛,产品精美耐用,产品远销江浙等主要商埠。古往今来,每年农历3月28日,一些当地商界名人都会前来黄冈组织庙会,主要是为了扩大柳编原料和柳编产品的贸易。因此,黄冈成为著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黄冈还在柳编设立了“柳编街”作为固定的交易市场。解放后,每年定期召开“黄冈柳编物资交流会”。

改革开放后,黄冈当地一些灵活的农民开始不甘落后,并下定决心将当时的竹编产品推出农村和城市,以便从中获得更高的利润。由于当地的柳树具有皮薄、柔韧、结实、着色力强等许多优良品质,从事柳编的人口也比较多,黄冈柳编产品正在向现代手工艺品演变,在广交会上确实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客商。几经努力,刘廷新等人成为黄岗镇第一批与外商联合制作柳编工艺品的农民。从此,曾经价格低廉的邪恶传统柳条制品,经过双方的改良,变成了观赏性、实用性的工艺制品,以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高价卖出。当地农民中流传着一句话“一亩柳叶几亩田”。抓住柳条,赚大钱”柳条编楼,编新娘”;家里有柳条比金条银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