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存在花木兰吗?她为什么代替她父亲去参军?

恐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代的女英雄花木兰。的确,这个木兰姑娘,虽然是个女人,却女扮男装,为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回到韩国后,她并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是想回家,一家人团聚。恐怕连一个男人的丈夫都会为这样的行为感到羞耻。所以这个女英雄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很多剧里都有描写花木兰的作品,尤其是豫剧里那句“谁说女人不如男人”激励了很多女人撑起半边天,挑战丈夫。

在所有歌颂花木兰的作品中,“木兰词”出现较早,也常被称为“木兰诗”。这首诗收录于宋代郭茂谦编的《乐府诗》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在乐府诗中,有两首最为流行。一个是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讲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一个是这首气势恢宏的诗《木兰词》。

读《木兰词》,不能不先了解木兰。这个女主角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住在哪里,是否真的存在?关于木兰生活在何时,许多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据说有人认为她应该生活在北魏太武帝破楼兰的时候,也有人认为花木兰出自隋恭帝的怡宁时期,突厥侵边事件就发生在那个时候。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必太在意花木兰是否真的存在。就算没有这个叫木兰的女人,那时候也一定有类似的女主角做着类似的事情。

《木兰词》是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民风宽厚。所以,全诗也是豪放无匹,没有铺陈的辞藻,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全诗可以分为几段,从“唧唧喳喳”到“从今以后为父征招”,展现了木兰从为父担忧到决定为父出征的过程。开头给读者看了一个“木兰在家织”的场景。“唧唧,唧唧,唧唧”是一句很让人回味的话。这是什么声音?有人认为这是织布机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叹息,还有人认为这是昆虫的声音。我想,也许,这三种声音都有。开始的时候,木兰在织布,发出声音。但是,她一边编织,一边想起了“兵书十二卷,以主之名”的事。谁能为她父亲参军?木兰很担心,所以她停止编织,叹了口气。这时窗外的促销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哭着渲染。

但是,木兰毕竟是北朝豪爽的姑娘。所以,在她为了父亲决定参军后,全诗的基调都变了。如果说在开头,那首诗带给人的是哀怨和叹息,那么下面的长句则是展现了花木兰的豪情。从“东市买良马”开始,到“但闻燕山胡琦啼”结束,木兰开始为参军去边疆做准备。

从花木兰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购买军需品的四句骈文可以看出,花木兰此行绝对果断,丝毫没有犹豫。“告别父母,黄昏留在黄河边”和“告别黄河,黄昏留在黑山”。从花木兰上战场的气势可以看出,花木兰与家人的告别并不像幼子离开时那样“悲凉悲凉”,看起来干净利落。

可能有人会问,虽然花木兰是女中豪杰,但这样的离别也太草率了吧。她真的很想念父母,不想多陪陪他们吗?然而这正是这首诗的别出心裁之处。这样紧凑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首先说明当时战事紧张,军事形势紧急,是时候做决定了。否则,即使像木兰的父亲这样的长者也不会被征入伍。所以木兰的拒绝反映了战争的紧迫性。

其次,木兰这样做,恰恰体现了她对父母和家庭的依恋。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幼,木兰被迫参军。自然,她不愿意离开父母。然而,如果她不去,她父亲就会去。她担心如果她表现出任何犹豫,就会被她父亲看到。如果他决定留下女儿,自己去,她的孝心就白费了。所以花木兰的所作所为恰恰证明了她对家人的深爱。“但我听到黄河水花四溅”“但我听到燕山山脉骑马鸣叫”。这样悲伤的画面恰恰证明了她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