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发展史

中国制造雨伞的历史悠久。最早的伞是鲁班的妻子云发明的。据说早在春秋末期,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就经常在地里干活。如果下雨,他经常是湿的。古书中记载“云的竹子被劈成条状,上面盖着兽皮,意思是鲁的妻子云想做一个可以避雨的东西,就把竹子劈成细条,上面盖着兽皮,看起来像一个“亭”,折起来像一根棍子,打开像一个盖子。其实这就是后来的伞。

油纸伞已经使用了2000多年。伞骨采用手工切割的竹条,伞面采用涂有天然防水桐油的绒布纸。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伞,手工制作,全部由天然材料制成,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丝绸做的伞,但只有最优秀的人才会用。显示统治者威严的黄色“天蓬伞”最早在战国时期在秦穆公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朝。

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涂桐油的油纸伞,但当时的伞主要是用黄纸做的,可见我国油纸伞的历史约在2000年前。

唐朝时,油纸伞在民间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由于书画专用宣纸的出现,出现了以宣纸为伞面,画家在伞面上书写绘画的书画油纸伞。也是在这个时期,油纸伞流传到日本、韩国、台湾省、南阳等地。

宋代广泛使用“绿油伞”,颜色以绿色为主。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在热闹的市场上使用这种“绿油伞”。

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有油的油布伞。据说意大利人凯尔·波罗回国时从中国带了一把油布伞。经过改进,欧洲人将其发展成为现代的折叠伞。元代以后,油纸伞和油布伞一直是中国主要的雨具工具。

明清时期,油纸伞在民间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画家也喜欢在伞上创作。从清朝到20世纪70年代,油纸伞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雨具。油纸伞不仅是遮阳挡雨的日常用品,也是传统婚礼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全靠手工完成。民间有句谚语:过程七十二变半,搬进搬出不是小事。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刨竹青皮:制作伞骨的第一步是取适当的竹节,然后把竹青皮刮掉。

2.劈开伞骨:大竹筒劈开成小块,小块继续劈开成长条。

3.削尖伞骨:劈开的单根伞骨的一端需要削尖。

4、伞骨穿线伞头:上伞头和下伞把结构相似,都是用来承载连接伞骨的,一般都是用整块实木凿修而成。

除了在伞骨顶部钻孔外,还需要在伞头上钻孔,然后如下图用线穿在一起进行连接,再将伞骨一根根嵌入。上伞头和长伞骨连接后,下伞骨和短伞骨也处于相同的制造和穿线连接过程中。

5.长骨穿短骨:开合结构的四个部分,伞头与伞长骨相连,伞把与伞短骨相连,伞长骨与伞短骨自然相连。然后再用几轮穿线把长伞骨和短长骨连接起来。

6.开合测试:虽然此时伞杆还没有插上,但是可以测试开合结构,看整个开伞和收伞的动作是否顺畅。

7.网状伞成型:伞骨之间没有固定的开合路径,需要对整个下伞骨进行网状成型。下图制伞人拿着的间隔工具叫存折,每张卡片都是伞骨间固定的净距离。

经过五六次缠绕固定,伞面上的伞骨分布均匀。让每一个伞骨的开合都是一个固定的开合路径,这样可以增加整个伞的稳定性,更加耐用。

8.绕伞跨伞:跨伞的步骤有的在此时,有的在整伞做好之后。一般油纸伞的每一层都会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不仅仅是为了复杂的几何美,更是为了支撑稳定伞短骨。

9.糊伞纸:把糊刷在伞骨上后,就可以在伞骨内外一层一层地糊宣纸了。除了上伞面,当然你还得把下伞面和边缘贴上。一些传统工艺也用柿子水作为天然胶水,是柿子榨汁得到的粘稠的柿子汁。

10,手绘伞面:这里的颜料都是用桐油混合的,可以防止晕染,在纸上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