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丽江‖雅安

早上8点,我们从九乡镇出发,过泥山。

泥山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和汉源县之间,主峰海拔3300米。是G108线的必经之路,也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这是很多汽车司机都害怕的一座大山。第一,山的海拔比较高。二是冬季实行交通管制。

在第一个长长的陡坡上,停着一辆大卡车,从山顶开下来。远远的就看到一个汽车轮毂,烟雾缭绕,还伴随着一股浓浓的胶水味,老远就能闻到。几个司机正抢着用塑料盆端水往轮毂上泼水。

遇见美丽双溪,爱浪漫桃源,双溪桃源是中国白桃“一村一品”示范乡。

阳光路上,风景无限。虽然我们很累,但我们非常喜欢。

当我们在半道上的一个山民家门前休息时,对客人很好的农民兄弟像欢迎惠然肯的老朋友一样,主动端出一个小凳子让我们休息,提着水壶去补水,还奉上一支烟来生火,然后提着篮子到屋后摘新鲜的李子给我们品尝。

虽然错过了品白桃的季节,但品到了时令的玉皇梅,冰凉爽口,暖心中弥漫着一股甜甜的味道。

汉源花椒历史悠久,唐朝时被列为贡品,故名“贡椒”。因其色泽鲜红、粒大油重、香气浓郁、口感醇厚,被誉为川菜之魂、万味之首。

现在是辣椒成熟的季节。一路上,空气中总是飘着新鲜辣椒的清香,特别清爽,令人神清气爽。

清溪古城建于唐高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史1396。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驿站,市内至今还保存着大量唐、宋、明、清时期的建筑。清溪古镇是著名的风城,与雅安雨城齐名,素有“清风雅雨”之称。

清溪古镇最大的亮点是保存最完整的古迹是清溪文庙,这说明山城充满了崇拜和教育,清耕雨读的氛围是繁荣的。

在古代,清溪肩负着北拒藏人,南抗夷人的重任。历代都是军事重镇。然而,今天的清溪显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与外界联系不多的古镇居民,抱着为民除害的心态,过着悠闲的日常生活。

这些年来,在破旧的老街上,我看到很多木门夹在墙中间,落入四合院。几乎看不到任何生意的痕迹,甚至找不到一家能勉强充饥的小餐馆。

骑到离山顶10多公里的一个汽车加水点时已近午饭时间,就央求老太太给我们煮三碗面。

煮面的时候,我们拍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照片。

当我们在吃面条的时候,我们看到两个帅哥在远处的斜坡上骑马。

一次在树林里午睡,大家从对话中互相认识。他们是江苏宜宾长宁和苏州的两位自行车爱好者。他们曾经一起乘坐过新藏线。这次宜宾帅歇业,苏州帅辞职骑G317线进藏。这样志同道合有事业心的车友真的不多见!

午饭后,我们和遇到的两个骑手继续爬坡。

在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一群喜欢在go on road trip中对抗酷暑和高温的人,居然在路边扎营埋锅做饭。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有权有势的人从不偷看上帝手里有什么牌。

爬山越岭,攻坚克难,最终我们会用毅力成功冲顶!

汉源县大相岭大熊猫生态走廊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海拔2265米的大相岭山口,我们来了!

过了大相岭关,我们开始了漫长的下坡路。

两块形状各异的大石头并排立在分割两县的公路边,用两种不同的书法字体刻着同一句话:家在清风雅雨。其用意无非是强调此地既是气候的分水岭,又是两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

美丽的华,大自然的精灵。

从泥山顶的大相岭下坡到四平乡的岔口,我们告别了两个萍水相逢的骑手,彼此很好的照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地是三河乡,所以他们明天要穿越牛贝山去康定。

“江湖鱼面,人忘道学。”中途休息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周在《反旅行与聚散》里一句很伤感的话:人最容易在独自旅行的时候感受到生活,因为说到底,生活无非就是独自旅行。聚散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但也足以令人唏嘘。最可悲的是,你不在的时候,很正常。没想到,再相聚,就是永别了。还是青春,再见都是光头,彼此像一面镜子,瞬间折射出时间的无情流逝。

本以为今天可以早点到雅安,可以见见好久不见的老同学老战友的两个哥们。然而黄昏时分,我们还在四平乡和花坛镇之间的路上骑行,全是凌乱和费力。

晚上7点,我们坐车去荥经县城吃饭。

荥经古称燕道。荥经沙瓦以其独特的原料、独特的制作方法、独特的外观、独特的功效,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中国沙瓦第一故乡”。

我们骑车经过的那条街上的大部分人行道都在卖陶罐。

“生不到百岁,往往怀了千岁。白天短,夜晚长。为什么不在烛光下旅行?”晚上8点,我们开始夜骑雅安。

一路上,我们遇到很多回荥经县的当地骑行者,荥经县是继西昌市之后第二个见到最多当地骑行者的城市。

太轻了,没有人能听见,除了我的伙伴,明月。虽然是晚上,但高温余热消退得很慢,我们像放牛娃一样继续推坡。

每天骑行到目的地,我只会把地名用短信改写给老婆,然后用“格式化”的方式报告安全骑行的消息。

今天半夜11: 30骑车到雅安市区。打麻将收早班的老婆发消息问“今天怎么没动静了?”我立刻像写动态新闻一样迅速回复了消息:“本站刚刚收到消息,三人之行刚刚安全骑到雅安市区。大家总觉得这是距离最长,坡道最多,时间最长,骑行最艰难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