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历史

早在夏朝,人类就在陕南生活和劳动。陕南有丰富的水、热、林草资源、土特产、矿藏等自然资源。据专家调查,这里有3000多种种子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陕南盛产丝绸、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还有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名贵中药材,早在清代中叶就享誉长江,远销海内外。除金、银、铜、铁、硫等矿藏外,汞、锑、铅、锌的储量也居全国前列。

陕南水电资源丰富,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自宁强发源,流经汉中、安康地区,进入湖北。陕南东部有一条汉江支流——丹江,经商洛地区流入湖北。安康五里机场位于市区西部五里镇,距市中心约7公里。停航五年后,机场正式恢复服务,每周有航班从安康飞往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安康机场自1964开航以来,保障航班1822架次,运送旅客152153人次,完成飞播造林500多万亩,为安康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Xi铁路局安康站位于市区北部,以安康站为核心的安康铁路枢纽处于包六通道和沪通道的交汇处。市内有三条电气化铁路:阳安、象屿、西康。阳安线:阳平关至安康;襄渝线:襄阳至重庆;西康线:Xi安至安康。这三条铁路是中南、华北、西南、西北铁路交通的重要纽带。

是连接西北、华北、华中、西南的重要枢纽。每天,火车可以到达北京、上海、郑州、Xi、成都、重庆、武汉、福州、青岛和其他大城市。安康枢纽存在客货干扰严重、运力不足等问题。为支持Xi安渝复线建设,安康站将改扩建为5站台9线、安康东编组站200万吨级大型综合货场、旬阳北50万吨级货场。“十二五”期间,中国还将修建安阳至常州铁路(安康至常德)。安昌铁路的建成,将使安康站形成襄渝、阳安、西康、安昌四条电气化铁路干线交汇的交通格局,大大提升安康枢纽的客货运输能力和交通疏导能力。

有国道316、210经过安康。全市公路112,里程125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80公里,多为三、四级。市区开通了10条公交线路,总里程60公里。2009年5月28日,Xi安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安康市被纳入Xi安2小时经济圈。十天高速于2月28日建成通车,201165438。穿越安康5个县区,全长224公里,投资190亿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陕西包茂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陕川高速公路在我市境内长104.58公里,投资88.7亿元,已建成通车。2011开工建设安康至关崖子高速公路(66公里),提前建成平利至镇平至陕渝边境(85公里)、安康至高览至陕渝边境(99公里)、慕童至旬阳(52公里)、石泉至大河坝(50公里)、宁陕至冯丹竹林关连接线。随着上述高速公路的建成,安康将全面实现与周边省市交通走廊的连接,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经初步核算,2012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302亿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0.27亿元,增长33.9%;财政总收入51.8亿元,增长1.9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66亿元,增长25.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5438+3400万元,增长1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3万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16.9%和1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新兴产业强劲增长。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521.97亿元,增长48.9%,增加值1.9602亿元,增长30.2%。县域经济充满活力。各县区立足资源优势,谋划立县产业,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提升、效益提升、竞争发展的生动局面。

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安排,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如下:GDP增长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交通建设地处川、陕、鄂、渝交界处,处于关中、成渝、江汉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安康。经过60年的建设,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阳安、襄渝、西康铁路在安康交汇。国道210、316穿境而过;汉江可通航50-100吨级船舶,航道里程495公里。民航可以满足波音737-800和空客320的起降。特别是我市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到上世纪末,全市已实现了乡道、县道。“四横七纵”公路骨干网基本形成。通过努力,到2008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近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1.5km(西汉和小康),专用公路236km,省道569km,县乡公路4970km,村道12335km。然而,交通仍然是制约安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安康正以西康高速开通为契机,加快三铁复线和安康机场迁建,加大地方道路配套建设。用3至5年时间,力争完成高速公路近500公里、农村油路2500公里,建设农村水泥路1.1.000公里,努力实现“全市所有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80%的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形成内外通达的便捷交通环境,使安康真正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1949建中心城时期,安康城是一个只有4万多人口的小山城,由东西走向的街道、几条石板路、零散的集市和商人、广泛而简陋的手工业作坊、城外的几所学校组成,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发展,安康已成为交通便利、工贸发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市场繁荣的陕南重镇。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经典城市、旅游山水城市为目标,坚持“提升江南、重心北移”的规划原则,加快建设安康中心城市。到2009年,安康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2万。金洲广场、望江公园、滨江大道、龙舟文化园、安澜塔等标志性设施相继建成,基本构建了良好的中心城市框架。为提高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承载能力,实施城市经济带动战略,已建成瀛湖干道、香溪大道、东西大道、安康大道、花园大道、汉江路、秦岭路、三桥路、七里沟路,加快建设城市展览馆和刁寒黄儿文化公园;大乔路、解放路、兴安公园、汉江公园改造;建设高静路、南环东路、环城路江北段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形成以汉江为主轴、一江两岸、三江四桥五路环绕的新型城市框架,力争2065+05年安康中心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45万人。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把安康建设成为美丽的西部山水园林城市。

生态环境建设安康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皂素、水泥、粘土砖生产企业,加大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08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2.3%,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65438±0.3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81.0000平方公顷,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的天数为292天,综合污染指数为65.438+0.86438.0000000006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6544城市功能区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在国家环境噪声控制标准以内。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为北京保护一江清水的责任意识,注重林业生态、水资源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65,438+02年完成65,438+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5,438+0.3万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汉江水质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2009年,西康高速全线贯通,安康融入安两小时经济圈,对进一步促进安康与关中及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打造安、成渝“西三角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科技发展迅速。全市有高等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科研机构14个,专业技术人员7万余人。建立了汉中经济开发区(北为新源经济开发区,南为南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十余家科技企业入驻开发区。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区正在建设中。

普通高等学校6所,高中教育120(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成人高中)。其中,汉中三中与汉中二中合并,组成新的汉台区高级中学。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城固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