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本关于哲学的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作者达内恩

《中国哲学简史》原是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的英文讲座,后被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在序言的开头,王先生就坦言:“小小的历史学家,不是大书的删节。名字,学校名单也。不全史在胸,在境界。只有这样,看他书的人,才觉得选择虽精,语言仍吉祥。”先生胸中自然有一整部历史,有“范胸中百万兵”的气势。王老师抽筋扒皮,把2000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给大家。看完这本书,我还有很多困惑。我的资历真的很蠢。

所谓好的历史,必须具备三个实力:天赋、学问、知识。才华横溢,文笔精湛;识人,选材也准;学者们都精于史料。虽然王老师强调短篇小说意在通俗,但很难表现出他的学识。我认为这本书三者都有,我刚刚意识到有人说49年后的中国大陆很少有可读的书(除了翻译的)。

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基本问题。

第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

是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理念。

但是对人生有反思性思考的人不多,有系统反思性思考的人就更少了。

这种思想之所以被称为反思,是因为它以生命为对象。产生生命、宇宙学和认识论的理论。宇宙是生活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

每个伟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其实每个大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必要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第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其实并不是。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哲学流派,道家是宗教。道家和道教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教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教教人顺从自然,道教教人反对自然,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式的、有组织的宗教)。

第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观的价值观可以称为“超道德价值观”。爱是一种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一种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一种准超道德价值,按照斯宾诺莎的说法,爱宇宙是一种超道德价值)。

追求超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国人不信教,因为他们都是有哲理的,在其中满足了他们对现世之外的追求。他们也表达和欣赏哲学中的超道德价值,并根据哲学生活,他们也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人们常常通过宗教追求超道德的价值观,但当科学进步时,宗教却后退一步。好在宗教之外,还有哲学,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一条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更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所熟悉的更高的价值,甚至比通过宗教所获得的更纯粹,因为后者掺杂着想象和迷信。

未来的世界,人类会用哲学代替宗教。

所以,人不一定要宗教,但一定要哲学。

第四,“入世哲学”和“出世哲学”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是人。一个人到底算不算人,最高可能的成就是什么?中国哲学家的回答是做一个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性。人要获得这种身份,是不是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否定“生命”?

一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要的。这种哲学就是所谓的“天生哲学”

另一种哲学关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世界事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也不会讲超道德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世哲学”。

就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而言,中国哲学诞生于入世之后。

第五,哲学的功能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作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越这个世界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有学与为道之分。

第六,内圣外王

按照中国的哲学,一个人如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做到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西方宗教的佛教徒和圣人。但中国的圣人不是不做事的人。

他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在讲自己的修养;外国国王意味着它在社会中的作用。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精神成就最高的人,按道理是可以称王的,最适合称王。你实际上是否有机会成为国王无关紧要,这是另一回事。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因为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哲学不仅要获取这方面的知识,更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格。不仅要了解它,还要体验它。

对此,冯先生引用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知识哲学与经验哲学的关系:

“中国的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这是因为道德、政治、反思性思维和知识都统一在一个哲学家的身上;他以身作则。按照他的哲学信仰生活是他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身上有一个哲学家的命题(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来打官腔的。他不是一个满是灰尘的陈腐的哲学家,锁在书房里,坐在扶手椅里,脱离生活。对他来说,哲学从来不仅仅是人类理解的概念模型,而是他行动中固有的谚语体系;极端情况下,他的哲学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说起金岳霖先生,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三个大问号。金教授自然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哲学大师,但他对生命和情感的理解却令我困惑。据说他之所以愿意做她的邻居,是因为林从未结过婚。这也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内吗?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写这么奇怪的人生传记?

第七,中国哲学的表达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文章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些言论和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有语录、书信、许多名言、许多比喻和例子,而且充满暗示。

含蓄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特征,也是所有中国艺术的理想。比如,诗歌追求“言不尽,意不尽”。这个理想也影响了哲学家的表达。比如《庄子》里说两圣相见,二话不说,因为“道在目睹之后而存”;当我回到家,我说,没有办法。这个特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在西方,当两个人相爱时,他们会大胆直言地说“我爱你”,而在中国,如果人们想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他们自己是不可能发现他们是否爱你的。

八、哲学的特点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思考。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所以他的哲学也有特定的强调和省略。这构成了哲学的特征。

第九,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国古代的人认为土地就是世界,所以创造“世界”和“四海之内”既代表世界,也代表国家。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希腊人无法理解这些词是同义词。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基本背景,他们创造和发展了不同的哲学。

中国和希腊的古代哲学家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而且有着不同的经济条件。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计。土地是财富的基本来源。所以在中国的哲学家眼里,有“始”和“终”之分。“本”指农业,“端”指商业。所以纵观中国历史,农业是主线,政策都是“重本轻末”。因此,与土地有关的两个主要职业“农民”和“学者地主”是值得骄傲的。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希腊是如此不同。在强大的帝国建立之前,他们甚至分散在自己的小城邦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童话故事里有很多公主和王子,而中国基本上只有一个王子,互相残杀的很厉害),各自为政,靠的是海洋和贸易。(关于古希腊的起源和政治经济学,在《顾准日记》中有详细的论述)

家族制度。农业依靠土地,土地是不可移动的,于是人们被囚禁起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从而建立了中国的家族制度。毫无疑问,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组织最好的系统之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其中三种是亲情,另外两种可以理解为亲情。出于同样的原因,祖先崇拜也发展了起来。儒家多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或者说这种制度的理论解释。

这种家族制度是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鉴于中国社会的混乱和困惑,一些学者希望重建家庭制度,就其所依赖的条件而言,这可能不再合适。

十、“反陶运动”

有一个理论是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支持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走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话,“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的否定”。老子也有类似的说法:“反道之动”。儒家也说:“天冷则夏,夏则寒”;“太阳满了,月亮也满了。”

冯先生说,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战胜历史上遇到的困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抱着“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信念度过了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奸做不到,毕竟不会长久。

XI。新儒家和新道家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强调人到家后内在自然自发的东西。在三、四世纪,一些回家的人试图让道家更接近儒家,在十一、十二世纪,一些儒家的人试图让儒家更接近道家。我们称这些道家为新道家,称这些儒家为新儒家。

正是这种变化把中国的哲学带到了世界上。

十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诺斯罗普说,概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直觉获得的,另一类是通过假设获得的。

形而上学有两种方法:正方法和负方法。实证方法的本质是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否定法的本质就是不说。在这样做的时候,否定的方法也揭示了它的本质和某些方面,这是肯定的描述和分析所不能说的。

西方哲学以所谓的“假设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所谓的“直观概念”为出发点。于是,肯定方法在西方哲学中自然占主导地位,否定方法在中国哲学中自然占主导地位。

佛教强化了道教的否定方法。道教和佛教的结合产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哲学。谁了解并理解了沉默的意义,谁就会从形而上的对象中有所收获。

在西方,康德曾经运用形而上学的否定方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发现了不可知的东西,即本体论。在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看来,不可知就是不可知,所以我们不能对它“说什么”。但对于习惯了消极方法的人来说,自然不应该对不可知的东西“说什么”,因为它是不可知的。

形而上学的任务不是对不可知的事物说些什么;只是说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任何知道不可知就是不可知的人都知道一些关于它的事情。康德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否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神秘的方法。哲学中所有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无论在方法论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给自己贴上了“神秘主义”的标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都很好地运用了实证方法,但他们体系的顶点也很神秘。

积极方法和消极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该以肯定的方法开始,以否定的方法结束。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证方法从未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国的哲学一直缺乏清晰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以朴素为特征的原因之一。清晰的思维不是哲学的目的,但一定是每个哲学家都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训练。这的确是中国哲学家所需要的。另一方面,西方哲学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充分发展的否定方法。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未来哲学。

在使用否定方法之前,哲学必须采用肯定方法;在我们能够达到哲学的简单性之前,我们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一个人必须先说很多,然后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