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目前,历史教学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正在经历着转型和变革。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处理老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课,预习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备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任何有几年教学经验的人都可以准备教材,学生,目标,流程,教法。然而,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简单地解读教材内容、简单地安排教学过程和简单地展示教学方法,其性质、功能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的课程理念出发,努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落实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落实学生的合作学习,努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不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备课已经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面对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呢?第一,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动态的备课方式。传统上,教师是按照“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的,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所以这个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的。我们说这个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的活动,什么时候发言,老师说什么,都是老师课前规定好的。目前,新课程的要求是“学以致用”。教学设计是从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开始的,但与过去的“教案”并不相同。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总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多向互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不应该是对课堂场景的全面预设,它只能描绘出大致的轮廓,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和变化中丰富和提高。研究表明,教师在一个班级中必须做出大约30个决定,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随机采取行动。一节课要做那么多回答,还要力求准确,这些都不是固定教案能解决的,而是靠老师的“即兴发挥”。这样,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预设,也可以不预设。可以说老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粗略的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新问题的出现,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计划,甚至重新设计。因此,新课程下的教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粗线条的,教师的课堂适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以前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现在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去找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去找知识;以前我们习惯把教材当成学生的天下。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第二,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传统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老师们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上课准备自己知道的东西,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自主学习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在教室里把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种备课是平面的。用这样的教案讲课是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的。也无法很好的掌控课堂,处理临时问题。只能靠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你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而是教与学的蓝图。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资源开发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目前的课改年级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但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仍然需要结合当地和当地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教科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教科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总之,要变“课本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引导学生突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彰显灵性与活力。新课程下的备课是教研,备课是课改的先导。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次新课程教案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就是教学改革。所以现在的老师备课应该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第三,认真写教案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的成功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深刻透彻地理解,牢固地记忆,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比到相关问题中去,以理解、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客观的、有规律的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认真写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目标模糊,心机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精心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规律),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写作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特别是教材各部分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学习。只有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以课本为主体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如何合理教学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选择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精心编写教案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四、集体备课的实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记住老师讲的内容。老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用一本参考书备课基本可以应付,以至于有人甚至建议老师可以不用教案上课。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班级的;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当新课程理念遭遇现实挑战时,教育理论家和政策制定者也显得束手无策。即使可行,面对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充电”。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带头人?是我们的同事,童童,甚至是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的实践来看,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容易被传统框架束缚,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轻,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某种程度上改变他们的观念比较困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这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5.课前计划、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传统的备课是在教学前精心设计的。一旦物化成教案,就一劳永逸了。根据新课程标准,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计划、教学中的反馈和教学后的反思。方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题目、活动板块、主要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备课的本质是在教学中记录和调整。在教学中,有时学生的行为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设计意图进行的。教师要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学生原有的理解,发现有创意的亮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过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定案,只能定方案。调整计划的原则不是老师带领学生,而是学生的思维推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老师不扼杀学生的意见,也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去探索,始终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课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反思如何解决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最大化每个学生的活动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的跨专业交流与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宏观问题,也可以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处理突发事情的机智,一个学生微笑的原因,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尴尬等微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