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65438年到0949-2009年的巨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能建造什么?桌子、茶杯、茶壶也能长出谷物和面粉,但我们连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都造不出来。”然而仅仅60年后,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增长了百倍。制造业世界第三,信息电子产业世界第二,主要工业消费品产业世界第一。中国前所未有的财富震惊了世界!

这是充满激情和梦想的60年;这是一个改革与重建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生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我们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多年的战争,新生的共和国满目疮痍,一切都成了废墟。党和政府力挽狂澜,统一财经,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3年,中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一五”计划据此启动。此后的20多年里,连续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虽然有过挫折、停滞和犹豫,但取得了许多成就。到1979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35万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的25倍。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1979,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语出惊人:“为什么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1982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义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首次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以此为契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了从“对立论”到“互补论”,再到“* * *共同发展论”的飞跃。

回顾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篇章。从1978到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从不足1%上升到65%,吸纳了80%的新增就业人口,贡献了71%的税收和70%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2-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6543.8+0.62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收从6794亿元增加到6543.8+0.5.7亿元,年均增长654.38+0.8%。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前,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很小。从65438年到0978年,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居世界第一。现在中国每天的进出口贸易额相当于1950全年的4.6倍。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出口原材料和基本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现在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的90%以上。中国正迅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民族品牌成为世界级品牌。

1978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基本空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近1万亿美元。目前,已有63.5万家外资企业落户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200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28亿美元,2008年达到406亿美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70%。截至2008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境外投资已达6543.8+05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654.38+0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1966开始的“文革”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1978年,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征程,国民经济从此滚雪球:从1949到1986的2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仅超过1万亿元;从1万亿到2001的10万亿,用了15年;到2006年达到20万亿,用5年时间;2008年30万亿,才两年。1978的经济规模占全球的1.8%,2008年占6%。短短30年,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历程,逐步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

* * *建国之初,我国交通基础薄弱。所有的铁路、公路和航空里程加在一起不到65438+万公里,年客运量只有1.4亿人次。到2008年,中国仅有的陆路交通里程近373万公里,99.2%的乡镇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年客运量高达268亿人次;全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49亿吨,比1949的160万吨增长了156倍。

旧中国的能源工业水平极低,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垄断。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自给率达到9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1万吨,而美国是8700万吨,英国是1655万吨。为了“超过英国,赶上美国”,我们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炼钢铁”。从1996开始,中国钢产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10年后的2008年,宝钢研发出第一卷“取向硅钢”,登上了钢铁制造技术的“珠峰”之巅。

1949年,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130多种不同品牌,都是国产的。从1956,第一辆“解放牌”下线,年产61辆,到2008年年产934.5万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不过短短50多年...

如此多的巨变足以让历史学家着迷。秘诀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总结说:“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没有结束,我们还在路上。

二、农业飞跃:从“交皇粮”到领补贴

2006年,河北农民王三妮拿出原本打算买车的8万元,铸造了一尊252公斤重的“告别土地税”鼎。560多字的碑文记录了一件大事:从2006年6月65438+10月1起,我国农民再也不用交农业税了。至此,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弥合城乡差距,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国家还出台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提振了人心。

像这样值得纪念的农业事件还有不少。从1950到1952的土地改革,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3亿多贫困农民第一次分到自己的土地。从65438年到0956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跑进* * *生产主义”的狂热,农业生产陷入低潮。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暴露出效率低下、缺乏激励的弊端。十年“文革”的结束给了人们改变的勇气。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悄悄签订了“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从1982到1986,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一号文件”,肯定小岗村农民的首创精神,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从2004年到2009年,中央连续出台六个“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农村进入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多予少取放活”成为新时期农业的主旋律。五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总计1.6万亿元。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60年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增加。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旧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农业生产水平极低,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为1132亿公斤,人均份额不足210公斤。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亿公斤,连续五年增产,人均占有量达到406公斤,有效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我们用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自给率达到95%!

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增效”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面积大幅增加。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1.75亿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6000多个。同时,重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粮食产量从0949年的每亩65438+68.6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10公斤以上。特别是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单产高达800公斤。

三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农、牧、渔、林齐头并进。经过60年的调整,我国已基本形成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河南、黑龙江等产粮大省13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80%以上;中国已经形成东北大豆和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棉花产业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门前种果树的“庭院经济”效益明显,面向大中城市的果蔬基地发展迅速。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肉蛋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均肉、奶、蛋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渔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水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5%,比同期世界渔业增长7.4%,位居世界前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等十大重点工程取得成效。中国森林面积从1949年的82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8.6%,增加到1745438+00000公顷,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覆盖率提高到18.438+0%。

第四,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209亿元,2007年达到近1万亿元。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从1978提高到2007年的17.9%,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兴,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前景可期!

三项民生改善:从饿肚子到喝减肥茶

对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天灾人祸,物资严重短缺,粮食短缺,吃饱饭成了人们最大的愿望。张大爷生活在农村,能说很多关于吃的顺口溜。小时候是“南瓜南瓜,天天吃,不油少盐,难得”;现在,他经常说,“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吃饱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尝到了甜头;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有质量。今天,我们吃得健康。很多人开始担心减肥喝减肥茶了!”

张大爷的故事是中国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这60年的民生成就主要有四点: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是一个巨型贫民窟:90%的人口年纯收入不超过60元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15781元;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从1.978年的21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增长了1.037倍。

二是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不缺钱”,消费自然繁荣,生活质量相应提高。食物消费逐渐从温饱向营养转变;餐饮服务业蓬勃发展,人们可以享受到各国的美食。着装从“穿得暖和”向“穿得漂亮”转变;现在,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最大的服装生产国。2008年,出口创汇1198亿美元。随着家庭生活设备的逐步现代化,“三大”耐用品从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到新世纪又更新为手机、电脑、私家车。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1.6平方米。近年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明显上升,休闲、健身、旅游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按照FAO的标准分类,现在农村居民处于温饱小康阶段,城镇居民从小康走向小康,6543.8+03亿人总体实现小康。

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旧中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0.07个,卫生技术人员9.32人。死亡率高达20‰,居民平均寿命只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到2008年,中国每万人拥有2.25个卫生机构,每万人拥有59.6名卫生技术人员。死亡率下降到7.06‰,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9年4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新医改方案”,突出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看病难的美好前景。

第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针对我国广大农民的特点,大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2003年6月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到2008年,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到81.5万人,参合率达到91.5%,比预期提前两年实现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的目标。今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领取基础养老金。看来,没有子女可以养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描绘了“两个100年”的宏伟蓝图——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科教兴国:从80%的“文盲”到工程师之首

1949年秋天,一封紧急的密函送到了黑龙江省宁安县的一个村长手中。村长不识字,就找了一个叫“秀才”的村民看信。“秀才”看完信就跑了。原来这是一封“追捕凶手”的密函,而村长监听的信件中的嫌疑人正是“书生”本人。真实故事的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素质很低,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一个字都不认识”,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更少。中国的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不到500人。

教育落后,科技自然弱。西方工业革命出现16锭纺车的时候,中国还是单锭三锭;1922年,英国有3000多千瓦发电设备,发电量100亿千瓦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才制造发电设备。60年后,中国有420多万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当于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5000万,居世界第一。“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说:“中国的技术人员比很多国家都多,真让人羡慕。”中国正在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华丽转身”,科教兴国正在成为现实。

教育成就有目共睹。第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65438-0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2000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少年文盲;2007年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项史无前例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人心。目前,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基础教育规模巨大,世界第一。二是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1977年,被文革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了,中国再次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1978到1998的20年间,我国高校数量从598所增加到1022所,招生规模年均增长9%左右。从65438到0999,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1977以来的30多年里,全国有3600万人被高校录取,高校录取率从1977的4.7%提高到2008年的57%。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门槛,位居世界第一。三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发展。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超过865438+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3万人。成人职业培训发展迅速。素质教育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科技成就催人奋进。第一,“两弹一星”创造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标志。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和讹诈,突破国防科技前沿技术,中国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科技成就的重要标志,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就不能称之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二是航天科技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08年9月27日,16: 41,中国航天员翟志刚从神舟七号舱门进入太空,在浩瀚的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自此,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199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7年间,从科学研究、技术实验到工程应用,中国在卫星回收、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定位、航天器研制、载人航天等领域都已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创造了又一个“中国飞跃”的奇迹!第三,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有人评论说,2008年可能是中国从“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元年。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华为公司在中国从事R&D和通信设备制造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37,创下世界纪录。这些年来,中国的制造能力占全球的15%,仅次于美国,但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技术,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老鼠现象”,即中国生产的一只老鼠在美国卖40美元,而我们只有3美元,大部分利润被外国拿走。2004年,中央提出用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近两年科技投入每年增长20%以上,全球仅此一家。这五年专利数量达到300万,而新中国前55年,总数只有200万。中国逐步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教育和科技是它的翅膀,科学发展观是它的灵魂,它将以铁一般的节奏指引我们的国家前进!

5.民主与法治:从“不谈国事”到主席网聊

解放前,餐馆、茶店经常贴出“不要谈国事”的警语,中国人即使谈国事也有坐牢、砍头的危险,更别说参政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渠道越来越多。2008年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与网民交流,成为中国网民“最幸福的网上事件”。温总理在网上与民众的讨论成为近年来“两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如此,各级官员纷纷“触网”,“居于庙堂之高,远离江湖”,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为国家建言献策!

文化发展:从学雷锋到志愿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无限地奉献给为人民服务。”《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广为传颂,“雷锋精神”影响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尽管在不同的年代,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2003年,贫困学生从徐本禹大学毕业,放弃赚钱养家和读研的机会,志愿到贵州山区支教两年。在那里,没有路,没有电话,只能晚上点油灯,周末跑上18公里山路去寄信。因此,他被中央电视台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2007年,徐本禹再次志愿去教书,这次是在非洲。他送给他心爱的女孩的礼物是一本雷锋日记。

这只是数百万志愿者故事中的一个。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20万志愿者自愿奔赴灾区,全国有10多万志愿者参与救灾宣传、募捐和运送物资。在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上,6.5438亿+0.7亿志愿者投入其中,创下了奥运会历史之最...这60年,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僵化到充满活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充满活力。

7.国防建设:从“通用卡”到现代化

月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门口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中的部队有骑兵和马拉小炮。当时我军机械化水平不高,人均机械化能力只有0.2马力,不到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的2%,武器多为“万国牌”战利品。60年后的2009年4月23日,中国海军60华诞之际,胡锦涛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进行了海上阅兵。核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就像移动的海上城堡;预警机、侦察机、战斗轰炸机等新型战斗机编队在空中翱翔。29个国家的代表团,14个国家的21艘船,汇聚一堂,成就世界的繁荣。

回顾近代中国,一个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的东方大国,几乎遭到了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羞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庄严宣布:“我们的国防将得到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次侵略我们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国防建设,60年来成就非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提出了“建设一支优秀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和总任务,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多军种合成军种的转变,建立了全军统一的指挥体制、编制体制和正规训练。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确立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特别是海湾战争以来,人民解放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出了一条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引领、相互促进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大大加快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

第二,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兵贵于精。从1975开始,邓小平主张“军队整编”,先后裁减军队员额200多万,但400万的规模仍然过大。邓小平担心地说:“指挥战争很方便。现在有什么好用的?不膨胀就应付不了战争。”在1985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果断宣布裁军1万。消息传出后,整个世界都震动了。1997年,我军进一步减少50万;2003年裁减20万,军队总规模减至230万。人民解放军通过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朝着组织精干、指挥灵活、反应迅速、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

第三,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从前苏联进口了大量武器装备。此后,中国逐步开始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建成大中型军工企业100多家,科研机构增至20多家,国防科技工业初具规模,迅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和初步国产化。上世纪60年代,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两弹一星”的成功震惊世界。改革开放后,陆军建立了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装备体系;海军建立了海空一体、适应近海防御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建立了空地一体、攻防兼备的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建立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电子信息设备正在向综合集成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4.捍卫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的和平生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当年5438年6月+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将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击退到三八线以南。1953年,美国不得不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与和平的环境。此外,我军还进行了多次边境自卫反击战并取得胜利,捍卫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60年来,在中国* * *生产党的绝对领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朝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目标阔步前进,武器装备日新月异,后勤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永不褪色的是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战争、洪水、地震...哪里有危险,他们都在确认自己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忠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统一大业:从相互孤立到和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逃离台湾省的蒋介石始终不忘反攻大陆;港澳也与祖国隔绝,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超人的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并在港澳成功实践,洗清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人间正道是沧桑。由于美国等外部势力的介入,两岸统一之路几经波折。现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已经初步形成,未来前景可期。60年来,中国的统一之路前无古人,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两点特别值得分享:

外交辉煌: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

60年来,中国外交彻底扭转了旧中国“强行开放”和新中国近30年“强行封闭”的局面,终于走上了“主动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和平的主心骨和全球经济的“引擎”,好戏还在后头!

十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