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分界线

人口密度分界线

人口密度的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至云南腾冲。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国际上称之为“胡焕庸线”。再来看人口密度的分界线。

人口密度的分界线,1,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画的直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这条线又称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爱辉(1956改称爱辉,1983改称黑河)到云南腾冲,是一条倾角为45度的基本直线。线东南42.9%的土地居住着94.4%的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主;线西北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以来就以游牧为主。正是由于气候和地形的不同,相关学者推测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唐朝中期,都城频繁从长安迁至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呈现“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的人口、文化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明清时期,虽然政府大力治理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成为问题。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政表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区。从1230年到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确立了中国近代气候特征。这一时期以来,各种旱涝特别是大洪水的空间频率分布趋势与胡焕庸线越来越一致,到了近代更是越来越明显。因此,胡焕庸线显示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王政等学者还发现,农业生产潜力因气候变化而波动,人口因农业产出的地域不同而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胡焕庸线,即后来胡焕庸学者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近代发现的400 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了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当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时,土地就会发展成沙漠化。如前所述,线路西北部一般以草原、沙漠、高原和畜牧业为主,而线路东南部降水丰富,地理气候各异,农业发达。

“胡焕庸线”画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区域。由于人口分布的特点,“胡焕庸线”在近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化水平的分界线。这条线东南部的大部分省区市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条线西北的绝大多数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分界线2“胡焕庸线”原名“爱辉-腾冲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后被美国学者称为“胡焕庸线”,并随着地名的变化更名为“黑河-腾冲线”。这条在中国版图上连接黑河和腾冲的直线,是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但背后也是中国农牧业经济和自然景观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代表了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正是降水的差异造成了这条地理分界线两侧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也使得双方在农耕与游牧之间有着不同的选择。那么刚好在这条线上的那些地区有什么样的景观和人文风情呢?

黑龙江和齐齐哈尔的黑河

黑河作为“胡焕庸线”的东北起点,原名爱辉。这座位于黑龙江南岸的小城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市区周围有许多与近代有关的历史遗迹。五大连池,其管辖范围内的火山遗址,是黑河最著名的景点。齐齐哈尔西部与“胡焕庸线”擦肩而过,而这座名为鹤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令人难忘的景点就是被称为“中国鹤之乡”的扎龙湿地。

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乌兰察布

离开黑龙江,进入内蒙古,“胡焕庸线”两侧的自然风貌差异更加明显:全国最大的地级市呼伦贝尔,南边是草原风光,而兴安盟则是大片森林,从阿尔山到柴河,林间的火山湖格外耀眼;虽然锡林郭勒以草原为主,但也有许多像红山大可这样的沙漠景观。乌兰察布南部,原名集宁,一直与山西、河北的长城接壤,农牧文化交汇的特点明显。

陕西榆林和延安

“胡焕庸线”进入陕西后,一部分伴随着长城,在晋陕蒙交界地区和老牛湾等景点几乎被刷了个遍。龙州丹霞和玉茶大峡谷堪称陕北丹霞的双壁。红碱淖是沙漠中的一个淡水湖,是世界上一种罕见的海鸥的家园。荒野中的铜万城在诉说着赫连勃勃“统治万国”的野心,而横空出世的石质遗迹则一层一层揭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面纱。

甘肃庆阳平凉天水陇南

途经甘肃四市的“胡焕庸线”常常颠覆人们对甘肃的印象:黄土高原上的庆阳比陕西更平和凉爽,但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石油和梯田;江南天水以“麦积烟雨”为傲,却低调得像一座沉睡的城市,坐拥甘肃第二大城市;陇南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是真正的西北江南。万象洞只有南方才有,关鹅沟有一抹九寨神韵。

四川|绵阳、成都、雅安、凉山

如果说“胡焕庸线”东北段的大部分与长城重合,那么进入四川后就显得很自然——从绵阳到雅安与四川盆地西缘重合,白马王朗与九寨黄龙相依,西山青雪与蜀山王相映,蒙顶山茶园云雾缭绕,碧峰峡树木终年常绿。这条线从大凉山斜切,还串起一个超级景观圈,叫“大香格里拉”。

云南|丽江、大理、保山、德宏

川滇交界的泸沽湖是云南“胡焕庸线”上最北的景观,它的静谧与虎跳峡的动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渡金沙江后,“胡焕庸线”继续南渡澜沧江、怒江。沿线纳西族、白族、怒族、傈僳族的民族风情不容错过。腾冲是滇西南顶级旅游城市,自然人文俱佳,但其西南有一个值得一去的小城——瑞丽,差点过了“胡焕庸线”。

人口密度分界线3中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可能不知道,但它可能影响了你的一生。

这条线路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从65438到0935,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上万个数据,在地图上一点一点地摸索这条线。当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一片“孤独的沙漠”,占中华民国领土的64%,但人口只有4%;线的另一端,有一座“小桥流水”,只有36%的国土,却另有96%的人口...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推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其中“胡焕庸线”被评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夜光地图也显示,中国在黑河-腾冲线的东南部晚上更亮。

那是一条几乎突然从喧嚣变得人烟稀少的清晰分界线,就像中国人从南到北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不禁在论文中感叹:“他们人数悬殊。”

然而最尴尬的是,这条线“纹丝不动”。

这条线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支援西北三线建设,知青下乡...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地从这条线的东方向西方大规模迁移,一次又一次地高喊“人定胜天”,去广阔的世界创造未来。然而,2065438年4月1日,当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时,却发现用户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一边是满满的QQ在线信号,一边是一片漆黑,就像1935年中央大学一位教授桌上的人口分布图。

这条线现在叫“胡焕庸线”。2009年,在地理学家评选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仅次于“珠峰勘测”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