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篡改了哪些历史?

日本人篡改历史教科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我应该知道他们篡改的是那些部分。..........

2001年,人类进入了21世纪。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但有时又惊人的不同,上个世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两个民族——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就是如此。

他们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对犯罪的态度非常不同:

1972,波兰华沙,零下17度的寒风中。74岁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庄严地跪在犹太遇难者纪念碑前。他代表所有德国人,向二战中被德国纳粹杀害的人深表歉意。

另一方面,日本没有从战争中吸取任何教训。他们收集沾满鲜血的战刀,供奉在靖国神社。战刀依然闪着寒光,杀气森森;

当德国总理在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跪下时,日本天皇穿着正装举行了纪念军国主义亡灵的仪式。

当德国政客向全世界人民发表道歉言论时,日本政界不时传出“侵略有功”的奇闻异事,靖国神社的香火越来越浓。

当德国政府拿出巨资赔偿受害国人民时,日本政府至今闪烁其词,拒绝拿出一日元赔偿被杀害的中国人民;

当德国人教育后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时,日本人却在教科书中歪曲历史,误导后人,高举“大日本帝国”大旗。

基于最近日本文部省审定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事件,本报策划了一个专题“日本为什么不忏悔?”目的是提醒曾经遭受过苦难和欺凌的中国人民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我们默默祈祷中华民族永远不再受辱。

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三灯”政策,侵略和进入...

参与审定的新版日本历史教科书于4月3日获得日本文部省的批准,这些教科书将由日本学校和教育委员会进行遴选。据悉,负责此次审查的机构是日本文部省的“教育用书验证调查审查会”。日本历史教科书此前已通过两次审批,8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4月3日前通过审批。

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四年审查一次历史教科书,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二战被侵略国人民的关注。据报道,这些经过批准的历史教科书将用于2002年4月开始的新教育课程,另据报道,将于今年4月初开始春假的一些日本中学也将首次使用经过批准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些被评论的教科书的序言中,大部分都说:“历史可以说是灵魂的故乡。调查了解我们的祖先,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在的关系,你才会真正热爱日本。”那么这些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会为日本的年轻一代提供一个怎样的精神家园呢?他们将如何教导日本的年轻人「热爱日本」?即将开学的日本中学生会学习怎样的历史?这些历史教科书被篡改了什么?

论“慰安妇”的表述

包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教科书在内,8本书中只有3本提到“随军慰安妇”。在提及“慰安妇”的出版社中,有两家像现在的教科书一样在“15中日甲午战争-亚太战争”中提及,另一家在战争赔偿注释中提及。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次,没有人再用“随军”这个词,而其他人都用了模棱两可的语言——“很多朝鲜女性被送上战场”来描述这段历史。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表述

首先,在此之前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四家出版社,有两家改成了“南京事件”。文中有三个人用了“宰”字,现在都改成了“杀”“杀”。

此外,在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有6种教科书写明受害者人数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约20万人”,并加了一句“中国认为被屠杀的人数超过30万”。申报审批的教材中,只有两家出版社提出了具体数字,其他都改成了“数量很大”和“最多”。有一家不仅把“几十万人”改成了“很多”,还加上了“遇难人数尚无定论”的备注。另一家改成含糊的说法:“至于死者人数,估计有几万、几十万、三十多万人。”只有一家把受害者的数字从笔记搬到了正文里,并明确表示:“据说有20万俘虏和平民被杀,此后暴行和劫掠就没有停止过。”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教科书中对“南京事件”的描述。除了前两句,全部是消极防御的话,即:“在东京法庭上,认定日军在1937年攻克南京的战役中,中国有20多万人阵亡。但根据当时的数据,南京的人口是20万,日军攻陷南京一个月后,南京的人口增加到25万。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仍在争论之中。战争中有杀人现象,不能称之为大屠杀。”

关于“三光政策”

本来有五家出版社对此做了声明,现在只有一家还有这样的内容。另一家出版社过去描述过731部队,这次删掉了。

关于替换或删除“侵略”和“进入”两个词。

一家出版社从相关章节的标题中删除了“侵略”二字。例如,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侵略和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改为“日清、日俄战争和亚洲局势”,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为“帝国主义国家分割的中国”,将“全面侵华和战时体制”改为“日中战争和国民生活的扩大”,将“日本对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侵略战争”改为“对亚洲和太平洋的战争”。文本中“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朝鲜的侵略”被删除,“侵略中国”被改为“进入中国”,“侵略”一词几乎被全部删除或换成其他词语。这样的变化在其他版本中也有,可以认为是一种普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