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多长?

中国自古以来就种植生姜。根据考古遗存,湖北江陵战国墓葬中出土有完整的姜片,说明姜在战国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说明姜在2560年前被广泛种植。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早期)也出土了生姜,说明生姜的栽培历史更早。据古籍史料记载,《论语》中有一句“姜不宜除”。《左传》二十四年有“女子出嫁,乃修榛子、栗子、大枣以示虔诚”的记载,这是古代一位长辈第一次给的礼物,用生姜、月桂等修复伪造。《左传》是孔子(春秋末期)的当代著作。可见,在春秋时期,姜不仅是作为食用的调味品,也是作为馈赠长辈的礼品。

战国以后,关于姜的记载更多了。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江南玫瑰、梓、姜、桂等”的记载以及“千姜韭菜等。”,说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大面积种植生姜。此后,在《齐·姚敏书》中,北魏的贾思勰对生姜的整地、播种、遮荫、采收等栽培技术做了详细的记载,提出了“中国土壤不适宜生姜,但只能苟延残喘,势不好”的意见,认为中原地区不适宜种植生姜,但只能苟延残喘。其实中原种姜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只要根据生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管理,也很容易栽培成功。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胡璇先生曰:今北方土生种甚丰,不宜Xi运。”意思是北方种植生姜不仅能成活,而且长势良好,用事实反驳了贾思勰“当地条件不适宜”的观点。宋、吴时在《孟良录》中记载,南宋时,杭州有“姜行”,出售生姜、姜芽和新姜,表明南宋时已有专门出售姜制品的商号,姜的销售有了新的发展。据元代《王镇农书》“蒋易耕良田,三月种下,盖蚕沙或腐草灰粪,宽各三尺,方便浇水。发芽后,他舀了老姜。要种在低棚里遮阳,8月份收,9、10月份做深窖,把糠埋在暖和的地方,避免冻害,以便来年种……”对生姜的选土、栽培季节、技术措施、贮藏方法、留种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说明元代生姜的种植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在中国,从生姜的栽培历史和分布来看,自古以来南方盛产。据古代文献记载,秦《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记载“雍之美,为蜀郡杨浦之姜。”(杨浦是四川的地名)。说明杨浦江在当时已经成为一道美味的蔬菜。《史记·货殖列传》有“桂江出江南”,“蜀也沃土,地赦姜”。西汉《别录》说“江生犍为(四川)谷、荆州、扬州”。以上地区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省份。到了北魏,《齐·姚敏书》的作者贾思勰认为黄河流域不宜种植生姜,所以生姜仍主要产于南方。北宋苏颂说“姜不如学汉、文、池州”。(汉州是四川成都,温州是浙江,池州是皖南贵池)。这里说的著名产姜州都在南方。到了元代,王振农的书上说:“姜可以槽食,可以代替蔬菜,也可以入药,今天在北方广泛使用。”这反映出北方生姜种植略有发展,但仍不普遍。到了明代,只有少数州县地方志有生姜的记载,说明生姜在明末开始在北方种植。在清朝,生姜在北方被广泛种植。比如乾隆年间,安徽霍山县就种植了生姜。山东兖州宁阳县原本需要的生姜主要从南方销售。道光末年,有人开始引种试种。光绪年间,其生产的姜制品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供应周边郡县。与此同时,兖州易县农民此时也已种植生姜,其产品与江淮大白菜一起运销,不仅异地交换生姜产品,而且利润可观。据《莱芜县志》记载,清代宣彤时期对生姜征税,可见当时生姜的种植已相当发达。

陈叔平认为,生姜种植从南到北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有关。自古以来,生姜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直到现代,仍有“姜是千床,藕是千般歹毒,效益胜过万金”的比喻,可见种植生姜是一项经济效益很好的农业经营。只要种植生姜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它就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