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反英斗争是怎么回事?它的意义是什么?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郊区三元里发生的英军与非官方武装的冲突。这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对外来侵略的大规模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怕外敌的爱国精神。

三元里反英斗争中的“汉奸”:

150多年前,广州以北三元里爆发了反英事件。这件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后来被收入历史教科书。历史上,当地人有的“抗英”,有的“援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进攻广州时,一些广东人被组织成苦力,冒雨给英军运送弹药。

1841 5月底,广州以北的三元里爆发了反英事件,后来因为被写进历史教科书而广为人知。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成为了英军的后援。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王朝筹备洋务的始末)期间就发现了1200名英国援华人员,远远超过了死在三元里的英军人数&;mdash& ampmdash《南海县志》说是10人阵亡,英军司令沃古武的报告是5人。

不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也有大量中国人服务于英国军队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他们为这些“外国人”提供后勤,刺探信息,引路,甚至直接参战。

这些英国援助人员被指责为“叛徒”。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一些清廷官员感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1841年2月,齐山给道光写信,指出广东已经打不起来了,因为广东人民除了汉奸,都被英军引诱去帮助敌人了。浙江巡抚刘云科在报告中说:“讲解员本来说叛乱(清廷对英军的称呼)在陆地上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两年后,叛乱稍微攻城,都是在陆地上,能翻越山头。汉奸导之,路线比我兵熟。”

这些奏折难免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成为官员们的一大头疼事。所以清军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它一方面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方面又要对付大量的英国援助人员。

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消灭“汉奸”比抗击英国人更迫切。比如“靖难将军”义山,在打胜的时候,总是把“杀汉奸”放在杀英军官兵之前。

所谓的“汉奸”大多原本是与英国贸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战争的情况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不守纪律的官兵为了谎报战果而杀害穷人,被扣上“叛徒”的帽子,反过来增加了英国援助人员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