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思想经历了哪些变化?

贝多芬(1770~1827)经历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转变的几个重要阶段:约瑟夫二世的开明专制(青春期)、法国大革命(19岁)、1804 ~ 18。他的世界观、艺术观和音乐创作的形成与德奥两国的社会动荡和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贝多芬的少年时代恰逢奥匈帝国实行开明专制。他的家乡波恩是启蒙运动的中心之一,在那里建立了图书馆、国家剧院和大学,聘请有民主思想的学者授课。德国文学作品和外国译本随处可见,卢梭的作品广为流传。莎士比亚和博马舍的戏剧,席勒和莱辛的作品,格鲁克和莫扎特的歌剧都在这里上演。约瑟夫二世和他的继任者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来促进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比如1783,废除了600多座男女修道院,反对宗教权利,提倡世俗教育,培养德语专业公务员。贝多芬当时一岁(1781),师从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歌剧、歌剧和歌曲的作曲家聂飞。他对贝多芬的思想有重要影响。他曾说:“我恨坏侯爵胜过恨强盗!”“聂飞为贝多芬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向他介绍了巴赫的《十二平衡钢琴曲集》和曼海姆乐队的作品。

贝多芬在波恩期间,接触了一些开明贵族和进步知识分子,如科赫家族和冯布连宁家族。他经常听他们讨论社会、政治、历史、文学和艺术问题,并阅读了大量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以及歌德、席勒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正步入青年时代的贝多芬积极追求资产阶级和谐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去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他深受激进启蒙者、希腊文学教授e·施耐德(生于不详时代,卒于1794)的影响。在他19岁的时候,欧洲爆发了惊天动地的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来后,施耐德很快就出版了热情洋溢的诗集来赞美这场革命。贝多芬深受感染,热爱诗歌。当他在施耐德的直接鼓励下在约瑟夫二世去世时,他写下了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1790)悼念这位开明的君主,后来又写下了大合唱《谁是自由的人》。

贝多芬

贝多芬在波恩受到启蒙运动和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受到法国革命精神的鼓舞,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他在笔记中写道,“自由!!人们还能比它更需要什么呢?!"“我热爱自由胜过一切——即使在王位面前我也不会背叛真理!”

1792年,贝多芬离开波恩去了维也纳。不久后师从海顿、布莱斯·伯杰(J.G.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申克(JohannSchenck,1753 ~ 65438)。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已经和海顿、莫扎特不一样了。他不再属于任何法院或教会。相反,维也纳热爱音乐的贵族们以其他方式资助他,比如出钱教他,送他礼物作为报酬。中产阶级的公共音乐会和出版商也资助了他。他高超的钢琴技巧和杰出的创作才华使他得到了上层社会的认可和青睐,但严酷的生活也使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他娶贵夫人的幻想一次又一次受挫,他发现他们“不属于我这个阶层”;他以自由艺术家为生的愿望经常碰壁;出版商对他的剥削使他愤恨不已。他说,“目前,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成为商人...艺人在这个位置上是什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趾高气扬,蔑视权贵,始终保持着个人尊严和艺术家气节。他说:“在贵族中活动是好的,但首先要让他们尊重你。”

维也纳会议以1815结束,各国封建君主重新瓜分欧洲。人民以惨痛的牺牲赢得了解放战争,却又遭受了新的磨难。各国君主组成“神圣联盟”统治镇压人民,封建主义在欧洲全面复辟。维也纳恢复了秘密警察系统,任何人都可能被监视;出版、印刷和传播都受到审查,甚至自然科学书籍也被禁止。社会上有一种沉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掩盖自己的暴政,极力鼓吹享乐主义和粉饰太平的艺术。

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种黑暗倒退的现实,心情沉重。他说,“我们周围的一切让我们完全沉默。”他怀念拿破仑,说:“我以前不喜欢他,现在想法大不一样了。”他饶有兴趣地看了英国议会的记录,想去英国,因为他认为在德国君主立宪制比封建专制好。他毫无顾忌地谈论政治,以至于他的朋友们经常不得不劝他小心。有一次,他诅咒皇帝说:“像这家伙,就应该吊在第一棵最大的树上。”还说:“五十年后,全世界都会有* * *个国家。”看着维也纳的享乐主义艺术,他拒绝随波逐流,迎合低级趣味。他说,“人应该有自己的规则,就像一个国家有宪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