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雨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今天的所谓正史或许多关于张学良的传记中,杨雨婷被描绘成亲日派和与张学良争权夺利的阴险小人。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杨雨婷东北三省的暖流,它早就成了日本人囊中之物了。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张学良误国(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蒋,说蒋要求张不要抵抗。其实虽然蒋介石是主席,东北三省换了名字,但是谁都知道东北三省还是张学良的。一些愤世嫉俗者说它属于东北三省的人民。确实如此。张学良怎么敢不经过什么所谓的公投什么的就公然撤军?由此看来,东北三省之失,在于张学良。)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如下:

1出现国内危机,要转移注意力。

2.帝国主义的长期军国主义。

甲午战争以来的每一场战斗,中国都会赢。

东北没有一个英雄能收到所谓的三千万长老。最重要的是,杨雨婷是被张学良杀死的。

杨雨婷,原名灵阁,后改为邻阁。祖籍河北滦州戴家岭。清朝末年,他爷爷随家人逃到关外法库门社山沟村。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8.29)七月二十日。十岁时,他进了我们村毛先生的私塾。他才华横溢,被人铭记,很受毛先生的欢迎。几年后,经毛先生介绍,他到铁岭县张秀才图书馆学习,很快成为张先生的得意门生。张先生经常带他去铁岭文人聚集的龙首山殷罡书院,通过写作结交朋友。1904年初,他从那里得知清朝的科举制度即将废除,但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朝廷特准在锦州再举行一次考试。他很想考,但是他家入了旗籍,按照大清制度“旗不算元”,他没有资格考。他想尽办法做了很多活动,最后以进贤县一个同姓考生的名义报名参考。他通过了考试,成为满清最后一个秀才。他十九岁。第二年春天,他以高年级分班生的身份考入奉天学校。他之前从未接触过学校开设的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但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震惊全校。毕业后考入奉天陆军学校。1906年,他被学校选派到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毕业后回国。

在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的读书人都饱受寒窗之苦,但脱颖而出的却少之又少。他们大多卡在“县学”的第一道门槛前,无能为力,就这样过着一生的悲哀。杨雨婷很幸运。虽然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它的无形价值还在,因为人们一想到科举,就想到囊萤映雪的寒冷和悬梁刺股的孤独,也想到赚钱、想办法、打通关节一路攀缘的丑恶。至于像杨雨婷这样的年轻人,无论是在野还是各行各业,我们都应该向他们看齐。

他在中国学的是近代军事学,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新学中的佼佼者,因为它可以实现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的民族百年之梦。

像他这样功成名就又能西学的人才不多。他们是当时各政治集团急需的热门人才,所以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被摆在面前,等着他一步步往上爬。

总的来说,守旧者往往对过去一无所知,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对新事物缺乏敏感,而那些海归往往不顾国情,生搬硬套外国故事,成为现代赵括的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杨雨婷吸收了这两种人才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的新优势。他跟随张之后,人们称他为“智囊”和“小诸葛”。虽然他大多是奉承和奉承,但他确实觉得自己足智多谋,出类拔萃。他接受这个称号,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遇到了张,就像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对张珍惜和爱护人才的褒奖,但也不乏自得。从历史事实来看,他在张政权的发展和巩固中确实起到了诸葛亮的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从日本回国后,被派往长春军第三镇炮兵团任队官,不久又被调往东北三省讲武堂任教官。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调入北京兵部任一级办事员,并于当年被调回奉天任东北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他很快就被改成了弹药队长,第二年又被提拔为副局长兼局长。他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工作了十四年,直到被张学良处死。

一般来说,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张的推动,其实不然。从1913到1915,杨雨婷从长春到沈阳,从沈阳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沈阳,地位一路飙升,都是因为许淑铮。徐比大四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从杨早毕业好几年了。当时他是袁世凯政府的陆军总长,深得袁世凯赏识,与段关系非常密切。他是民国初年政坛上的活跃人物。当时,后来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被称为大徐和肖旭。

当在东三省任军械厂厂长时,奉天总督是段。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1916年,张乘势而起,赶走了段,当上了巡抚。关于张发现的事,过去有一种说法,张有一天偶然看见一个哨兵在街上行进,纪律严明,军容整洁,就问部下:“这是谁的军队?”下属回答:“这是东三省军械厂厂长杨雨婷训练的警卫。”张对非常赏识。那天晚上他邀请杨雨婷去他家,看到他彬彬有礼,非常感激。后来,他得到了重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情节。下层的人做梦都想交这样的好运,跳龙门;身居高位的人常常用这样的故事来欺骗世人,愚弄舆论,以此来显示他的见识和礼貌。至于升官的人走什么路,用什么法宝敲他的心,这是藏在他心里的秘密,即使对枕边人,也从不透露一个字。过了很久,他才顺口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认为张对的重用是由于杨的个人才智,但他更感兴趣的是杨与许淑铮的关系。他可以和北京中央政府勾搭,寻求他在东北执政的“合法性”,从中获取更多利益。1916、杨被张任命为军事监察部参谋长的时候,正是徐担任国务院秘书长的时候。这段感情太重要了。杨雨婷进入军部后,他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与这个徐树铮有关。复辟失败后,李辞去中华民国总统职务,副总统冯代行总统职权。段与冯不和,被迫辞去丞相职务。作为段的心腹,许淑铮为其复出四处奔走,串联多方,集结各方力量,向冯施压。1918,到东北游说张时,从他那里得知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向日本借款4000万元购买武器和枪支。杨劝他说,如果他能把这些枪支作为礼物送给张,张就能把段推给。几天后,日本人签发的军械提货单到达杨雨婷手中。这件事是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连张都没有注意到。事成之后,当杨雨婷提交提货单时,他傻眼了。这位年仅33岁的年轻军官的军事战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立即派张景辉去秦皇岛取回这批军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皇岛抢机械事件。就这样,冯军扩充了7个混成旅,从原来的2万到3万到20万。据曾任张秘书、后为东北大学代校长的宁承恩先生说:“没有秦皇岛之劫的起点,就成不了军,就打不赢中原。”

杨雨婷军政监察部的第二件大事是整顿旧军队,建立新军。张的老班底都是跟他闹革命的亡命之徒,没多少文化素养,比如唐玉麟、吴、张景辉等人。他们都是骑枪抢屋的行家里手,但都无力指挥数万现代军队作战。第一次直战,张景惠以平汉线西路总指挥的身份领兵五万,张以津浦线东路总指挥的身份领兵五万,十万大军出关,指挥不灵,乱作一团,仅七天后就大败。鉴于这一教训,张授权整顿旧军队,以现代军事理论为指导,对进行了彻底改造。整个冯军焕然一新,尤其是各级军官都是军校出身。在第二次直接服务战中,杨雨婷担任参谋长,统一协调指挥,军队所向披靡。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北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南京。这时,整个长江以北都在张的控制之下。

杨雨婷在发展东北经济和各项事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宁先生回忆,老司令读书不多,也不爱看公文。他只讲公务,政府的工作离不开公文。这一切几乎都是杨一个人做的,有些事情没有征求张的意见,张也不怪他。张的放手,为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杨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张深受杨的影响,重视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理工科和经济类人才。宁承恩在张的十大秘书中,几乎都是有学历的知识分子。他很重视学科学的知识分子,就是用他们来搞建设。现在沈阳的很多大厂,如沈阳大东区的黎明、广信、矿山,沈河区的五三厂,当时都已初具规模。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很多城市,都有很多现存的大型工厂,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初具规模的。比如你看一些地方的地方志和厂志,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功于,但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上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当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如此自信时,就有陷入幻觉的危险,即高估了自己视角的重要性,特别是把一个相当有限的视角作为唯一视角。”其实我们以前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角度。像张、这样的人,当然没用,就是那些“心为天地,命为百姓,学古为今用,和为天下”的古圣先贤也没脚。如果能从东北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东北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张、、等人的作为就不会被完全抹杀。

折叠编辑这个军旅生涯

冯军的核心人物

杨雨婷,原名玉婷,名灵哥,出生于法库县红五月乡社山沟村1885[1]。

在冯期间,张任第二十七师师长时,以的深邃智慧著称,因此被任命为师参谋长。上任后,大力整顿军纪,卓有成效,开始获得张的信任和重用。1916、张任奉天总督、巡抚,任奉天军政监察部参谋长。1918年,直属政府向日本借款4000万,购买大量军火,运抵秦皇岛。建议张劫持这些军火。在同学徐淑铮的配合下,抢劫成功。这批军火为冯军配备了7个混成旅,杨雨婷成为冯军的核心人物[2]。

豁免后重新启用

同年秋,张成立“援湘军”为总指挥,原陆军次长徐树铮为副总指挥,为参谋长。任职期间,杨雨婷在同学徐树铮的鼓吹下,企图发展个人权力,密谋以服务军队为名,冒充军事部门拨款370万元招募4个旅。张得知此事后,免去了徐树铮的副军长职务,也以“勾结外援,建立党羽”的名义被撤职。杨被革职后,历任北京总统府武官、西北边疆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最后,张因为爱才,在1921重新启用了,任命他为三省总参作战部参谋总长的要职,还监管三省兵工厂。在杨雨婷任期内,东北三省的兵工厂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当时人们说冯有了,吴有了,成了张的左膀右臂。确立了张的主导地位。

手握军权

在张的支持下,在第二次直接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然而,由于他的傲慢和自大,他被孙组织的五省联军击败,失去了长江以南。回到冯后,张仍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兼兵工厂监工。1925年,郭松龄为首的鲁达派与为首的士官派矛盾激化,郭与杨同病相怜,最终演变为郭松龄之乱。郭松龄战败后,奉张之命将郭松龄处死。这是在年底,张和吴在的阴谋下联合。1926年2月,张被任命为安的总司令,被任命为安的参谋总长。1927年底,韩因病离职,张任命接替韩为第四军军长。这是杨雨婷第一次掌握军事权力。

在虎堂被杀

1928年,张被炸身亡,张学良掌管东北。大昆整顿改革,取消军分区,成立旅。鉴于杨雨婷在其父主政东北期间一直是一名重要官员,他被提议担任东北安全委员会成员。一意孤行,与黑龙江巡抚常勾结,特别是在东北重大问题上,企图以老将的身份左右政局,与张学良背道而驰。1929 65438+10 10当晚,杨、常强迫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察处,并要求张学良签署任命常为督察的备忘录。这一举动促使张学良下定决心,在虎堂处决杨、常。杨雨婷当时44岁。

杨雨婷死后,张学良在得知二人的财产被亲信李景明、王侵吞后,将其逮捕拘留,并令、陈兴亚、臧士毅等人组成清理委员会立案侦查。最后把库存的60万银元加上房产证等东西都还给杨家。

折叠和编辑这一段的来源。

杨雨婷出生于1885。他比老司令(张)小10岁,比年轻司令(张学良)大16岁。他是高层系里独一无二的学者,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张在世时,他最受器重,曾长期担任的参谋总长。蔻驰张左林皇姑屯被炸后突然死亡,少帅张学良一时不知如何安排他,所以他的实际作用只是监管东三省的兵工厂。

虽然杨雨婷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在皇姑屯事件后在东北扮演了一个危险的角色。既然你对张学良不满,看不起他,那你还在张学良手下工作。杨嘴最不该做的,就是经常在前人之后叫张学良阿斗。对张学良来说,他掌握着东北军政大权,包括杨雨婷以专家长者自居,应付日本军阀的种种压迫。所谓“疑国”,他不“站起来”就站不起来。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杨雨婷有死的办法,张学良也有杀人的心。

比杨雨婷小三岁的常荫槐是吉林一个官僚家庭的儿子,这难免让身为将军的农民兄弟们与他格格不入。他也是教练时代的红人。历任北京政府军法处处长、京奉铁路局局长、交通部第二部长(总长也由总理兼任)。改旗易帜后,他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黑龙江省省长。

杨雨婷、常荫槐鉴于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处于中苏控制之下,日本人又一直纠缠着要在东北修建新的满蒙铁路,向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铁路监理处,集中管理东北三省的铁路,并设常任主任。杨雨婷和常荫槐都是让日本人头疼的人物,这应该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是他们已经对张学良接任东北最高领导人的现实不满了。这时候,张学良果然不负众望。他经常在开会的时候吸毒成瘾,于是丢下一群大爷大妈回自己房间打针。有时候早上起来赖床不起(那时候魅力四射的赵四小姐已经来奉天当“秘书”了),就让部门主任留在外面等着。愤怒的杨雨婷以天下为己任,多次教导他要做一个好侄子。有一次,一位导演要求见张学良,找到了杨雨婷。杨生气地说:“已经带头了,还这么懒。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会警告他的。”然后领着局长到了张学良的住处,问警卫员:“司令起来了吗?”卫兵回答说:“我没有起来。”径直来到张学良的卧室,敲门喊道:“我是杨,快起来,我有公事要处理。”张学良听了,连忙穿上衣服,请杨坐下。杨实际上是以长辈的口吻教训张学良:“各馆馆长有事相商。几天不见他们,这怎么行?”教练在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杨雨婷的做法让张学良实在忍无可忍。为此,张学良愤怒地对杨雨婷说,“我做不到。你最好做它。”而常荫槐对“小刘孜”很不尊重,认为他只是一个贪色吸毒的败家子,所以也当众恼火。所以当他们走到一起,将考虑一个成熟的方案全盘托出时,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彻底被激怒了。他强忍不悦,借口“从长计议”,让他们晚上再讨论。然而,当二人按约于夜间返回时,张却命令杨、常有冤情的奉天警务处长高继义及其副司令带领六名警卫兵分成两组,在大厅沙发上当场将其杀死!这就是震惊一时的“杨昌事件”。

通常的说法是,杨雨婷、常荫槐勾结日本人反对东北改旗,因此被张学良果断处决。然而,在张学良第二天发给中央政府的电报中,并没有提到他们的叛国行为。他们只是含糊地指责“他们这一代人奸诈危险,而且愈演愈烈,正在秘密组建党羽,企图危害国家”等等,这些都是已经消失的东西。而前一段留言中的“杨昌鹏攀比操纵,致使一切政务受其牵制,诸事不顺”则让人读出了端倪——原来,少帅只是怀疑他们两人妨碍其施政。为避嫌,张学良还召见记者,陈述了“依法”杀害杨、常的过程。南京政府刚到东北,不敢追究地方指挥官杀害省官的责任(国民政府有禁止军队干预政治的规定)。但奉天百姓似乎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民间很快就流行起了“卫士死,杨常走”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