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艺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中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艺术教育

教育是随着人造工具的出现而产生的,艺术教育也是在人造劳动工具中诞生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作石器,采集狩猎,在制作和改进劳动工具,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织布、织布、牙雕、玉雕的发展,特别是在壁画、陶器的制作和装饰上,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进一步提高。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艺术教育,它具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老少之间手把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艺术教育

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的生产条件下,人类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开来,促使艺术教育从原始状态中分离出来,最终与社会生产、劳动、生活相分离,成为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学校的出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礼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包含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和贵族的统治工具,也是协调他们内部道德伦理关系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朝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带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还是出现了“六艺”的教育:礼(礼、行为)、乐(乐、舞)、射(射箭)、武(马术)、书法(数学),虽然此时并不明确。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重要的课程。从尚崇武的《教育》到《任明论》,“六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六艺”本身已经包含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出“以诗、礼、乐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美育,才能陶冶人的情操,统一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六艺”中的“礼”、“乐”、“书”在人们的认识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占有一席之地。

三、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期)的艺术教育

战国时期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私塾的出现。艺术作品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强调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

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各地设置官学,形成了官学为主,私学为辅的局面,加强了教育为政权服务的功能。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存的秦兵马俑足以说明秦代的艺术教育在教育规模和艺术水平上有了重大突破。

汉武帝实行官学(国子监和县国学)与私学相结合的学制,还建立了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的学院——洪都门学校(因学校设在洛阳而得名)。“书法与绘画”课程在这里正式开设。它是中国最早的专门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院。汉代的美术教育仍然是师徒父子传授绘画技艺的方式。当时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统治者为政治服务。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美术教育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画家,如曹步星、谢威、顾恺之、陆探微、张僧友等。但当时的美术教学仍沿袭师徒、父子教学的形式,师生关系明显,如曹步兴、顾恺之、顾恺之、陆探微。这时,艺术教育的功能仍然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好在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艺术的欣赏功能,认为山水画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是其他文艺作品无法比拟的。

在20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从受欺凌到当家作主、自立于世界的过程。中国的文化已经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逐步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无疑有其独特性,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会反映出ZO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同经历。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收录了百年来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特征的美术文献和作品。这清楚地向我们表明,在20世纪的大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最终实现了中国美术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和社会,从劳动人民中汲取营养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处于一个非常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百年来艺术界几代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温故而知新。在世纪之交,编辑出版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不仅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启迪我们如何在新的21世纪发展我们的美术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