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治廷|论“翻转课堂”应用的教育智慧

专家简介朱治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数字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会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络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若干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

我想谈四个问题:一、翻转课堂的发展脉络;第二,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应用实践;三、翻转课堂智慧亮点;第四,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由于时间限制,我只讲一些重点,省略了很多案例演示。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情境

翻转课堂起源于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同伴教育。他论述学习* *分两步走:首先是知识传递,然后是吸收和内化。即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转移,通过同伴协助完成吸收和内化。2000年,美国的莫琳·拉赫、格伦·普拉特和迈克尔·特雷格里亚发表论文《课堂倒置:创造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门户》,介绍他们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导论》时,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并在课堂上分组完成作业。另一个早期的翻转课堂实践来自科罗拉多州的伍德兰中学。2007年,该校两名化学老师用截屏软件录制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

与翻转课堂应用相关的是可汗学院的视频微课。2004年夏天,仍住在波士顿的可汗得知他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的表弟遇到了一道数学题。可汗随后使用绘图和语音软件远程辅导表弟,在10分钟内录制了一段以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片段。这些视频上传到网上后,帮助一大群孩子解决了学习问题。他随后建立了可汗学院网上图书馆,收集了数千个自己录制的辅导微视频,免费提供给全世界。这个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潮,这种“混合学习* *”模式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度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视频微课和翻转课堂密不可分,被认为是近年来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我们所谓的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传统教学过程的两个阶段首先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然后在课后内化知识。事实上,当学生需要攻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时,老师往往不在现场。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就是把这两个阶段反过来。学生通过课外自学、看视频、做习题等方式传授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解决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内化。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翻转课堂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创新信息化教学必须实现三个突破:时空的突破、思维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突破。信息化教育的创新不能只盯着课,只盯着那40分钟,要做好课内外的全面规划。

重庆市江津区聚奎中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的学校。自2011起,该校以视频微课支持“先学后教,课内实训”的教学实践。另外,目前全国最大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一中。学校现有学生8000余人(以高中生为主),168个班,本学期全部实行翻转课堂教学。事实上,我国早期的许多课改项目也有一些“翻转课堂”的特征,如江苏省杨司中学的“先学后教,课内训练”,陕西信江中学的“自学-示范模式”,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 *模式”,虽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研究。

接下来详细分析几个翻转课堂案例。长乐一中提出“两阶段四步骤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先通过自学提问(分为目标引导、教材自学、微课辅助、合作互学、在线测试五个环节)提升知识,再通过训练演示(分为难点突破、训练演示、合作推进、评价指导、总结反思)。事实证明,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会自主合作。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在上海闵行顾美高级中学,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课前,学生利用电子书学习* *“多媒体电子教材”,通过动画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通过自测、课堂反馈和提问解决和反馈问题,课后观看微视频学习解题过程。

广州天河区有“青云工程”,将翻转课常态化。一位初三政治老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和家校的客观情况,只拿出有限的课时做翻转教学,将课时设置为A类和B类,再组合成AB、AAB、ABB翻转模式。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案例也很典型,其翻转课堂学习的任务很明确:课前学习基础知识,课中深入学习。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做了一个对比图。可见,各个学校的翻转课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长乐一中,学生晚上自习,然后第二天的课就是训练演示。顾美中学有课前课后之分,福洲二中也有课前课后之分。天河政治课只有课内,南山也有课前。然后学前活动包括自习、看视频、交流、做作业、提交错题等等。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有三种技术:一种是看微视频;二是线上培训;第三是在线交流。

第三,翻转课堂的智慧亮点

如果从智慧教育的角度分析,翻转课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智慧的亮点。智慧的第一个亮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因为让学生自己看微视频有助于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绍兴电化教育馆王主任做过一个实验,一半学生看视频微课,另一半听老师讲课。他发现,在看视频微课的学生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才明白,有的人甚至看了六遍,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平均要看两三遍。所以,每个人的速度都不一样。慢的同学可以多看几遍或者随时停下来思考。仅从这一点来说,也体现了一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毫无疑问,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但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人看的教学理论。现有的教/学理论基于一系列隐喻:说教主义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行为主义是把学生当成可训练的动物;认知理论视学生为计算机;社会建构主义将海量在线学习视为一个蚁群,可以将非结构化的行为转化为结构化的结果(如蚁巢);个人建构主义与发展心理学有关,行为主体和植物生长一样,只是为其提供了“用品”;联结主义将人视为学习生态学中的“物种”。人文主义需要真正把学生当人,因为学生有思想,会使用工具,会自学,有个性,需要交流。

我觉得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也是人,这个道理可以用“把人当人”来代替,听起来很可笑,但其实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在教育中,有很多我们不把学生当人看的行为,尤其是很多地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从高中竞赛到初中,从初中竞赛到小学,从小学竞赛到学前教育,甚至到胎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习这么努力?8岁就该学的东西,那就沉到了5岁;五岁该学的东西,沉到三岁。孩子能不痛苦吗?所以我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人看。

智慧的第二个亮点是人机分工。任何有规律的、可重复的工作,机器都可以做,也就是说,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让人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智慧。智慧的第三个亮点是基于O2O(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整体优化。智慧的第四个亮点是发挥集体智慧,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合作学习。智慧的第五个亮点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凡是用好教室的学校,都是那些很有勇气,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有胆识,有胆识,有远见,精心组织,机制保障的校长。

第四,翻转课堂应用的发展空间

第四,我想谈谈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翻转课堂的应用实践中,我们需要反思一系列问题:微课的使用是翻转课堂吗?课外学生的深入学习是否发生?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发生在课堂上?精通在现在的翻转课上有体现吗?翻转课堂的支柱之一是学习文化的改变。现在的老师的教学观念有变化吗?教师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所以我说翻转课堂只是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提出了一个发展潜力的立方模型,包括六个发展面。第一个方面是提高学习资源质量,设计让学生“兴奋”的视频微课。怎么搬?那就是要做问题+故事,科学+有趣。虽然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视频微课,但真正让人心动的并不多见。此外,为了共享微课资源,需要提高微课的“通用设计”水平,体现小粒度、富媒体、自给自足、不粘连的特点

今天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大家心目中理想化的数字教材是什么样的?2010 110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标准专项组”,制定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的技术标准;其中电子教材信息模型规范于2013年3月进入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开发了一些基于标准的电子教科书的原型。我来演示一小段:这是一本小学语文课本,让学生练习画红色;这一段是数学课本,可以反复练习。这是一本中学物理教材,在上面可以做模拟实验;这是一本高中化学课本,用3D展示了分子模型。这是一本初中地理课本。点击左侧页面地图中的区块热点,右侧页面会呈现相关数据。这一段是历史教科书。我们用时间轴来表现历史事件,有历史纵深感。这是一本生物教材,既有高清图片,也有记录鱼类生活的视频。如何设计交互式数字教材?我认为数字化教材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子曰:“学而时习之,未尝不可。”可见,学习和* *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主要接收知识信息,后者与知识转化和应用实践有关。所以不仅要有“学习资料”,还要有“* *资料”:前者以内容为主,学习工具为辅;后者以工具为主,内容为辅。想了想,我觉得“数字教材”这个名字已经不合适了。我们应该称之为“数字科学资源”吗?

第二个发展方面:循证评估,精准教学,推进综合评估。可以加强过程评价,收集数据建立电子档案,设计结构化、索引化的评价量表。整合过程性评价、学生主体性评价和大数据分析,实现针对性干预和精准教学。上面说的可汗学院,用的是大数据分析。目前国内非常缺乏这种基于大数据的评估工具。

第三个发展方面:发展高阶认知。按照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阶段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而目前的翻转课堂实践主要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很少涉及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留给智慧课堂的发展空间。

第四个发展方面,教师的角色从“教”变成了“辅导”。当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做成数学资源,包括视频微课,那么老师就不应该讲那么多,必须转换角色。我觉得老师应该从讲师变成教练。有一个故事,前东德国家游泳队有一年拿了世界冠军。队员们非常激动,把教练举起来扔进了泳池。结果他差点淹死。后来发现教练根本不会游泳。他主要通过看录像指导运动员做游泳练习。我和我的团队已经预见到教师向教练转变的发展方向,正在和德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培训平台,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也是采用基于视频的情景模拟培训方式。

第五点是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提出了教师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国家标准。我是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组织了全国各地的大量专家进行调研,最终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家标准》。标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不同,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类环境是学生不能上网,以多媒体为主,要求教师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另一种环境允许学生上网,包括网络多媒体教师和无线移动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一所小学里有一位语文老师。她发现学生三言两语就写完了作文,不够透彻细致。如何启发学生?她从网上找了两个视频:一个是姚明在NBA扣篮的视频,学生看了一下发现用了24秒;还找了一本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从中拿出一段流川枫灌篮的视频剪辑,发现用了两分钟。老师做了一个视频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和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揭示如何深入细致地写活动的秘密。再来看另一个案例,关于如何用技术改变学习* *的方式,是上海市闵行区玫瑰小学提供的。这所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把一所薄弱的农村小学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智慧学校,连《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都采访过它。另外,上海普陀区进一步改变,鼓励学生做微课,让学生做小老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国家重视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的数字化化学能力发展如何呢?谁来处理这件事?

第六个发展方面是超越翻转课堂。让我们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模型来说明问题。目前我们翻转课重点实现三个层次低阶目标:识记、理解、运用。而且我们也不要高估视频微课的作用。根据国际著名的黄金金字塔原理,自上而下,最好的视频微课只能到第三层。如果只看微视频,两周最多只能记住20%,比只听课(如果听课,两周只能记住5%)要好。再往下看,有几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示范、讨论、练习、再练习;还有就是教别人,效果最好,能达到90%。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学生态。现在翻转课堂只是为了寻找知识型教学的突破点。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目标,需要采用问题化学和项目科学,它们可以像两个轮子一样相互啮合。而且项目科学越来越重要: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它偏向于右脑科学,右脑科学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从而培养创造能力。2001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将第五级由“综合”改为“评价”,第六级由“评价”改为“创造”,凸显了创造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所以我最近提出了一个创意驱动的学习模式。据我所知,创造教育的理论可以追溯到近代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理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最近才发现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3月1933的精彩演讲。他说行动产生想法,想法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他还用白话文把这个道理解释得更透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他的儿子,创造是他的孙子。

语文教育如何实践创造教育?现在我们有一个来自天堂的好机会:创客运动。2065438+2005年10月4日,总理在深圳参观“柴火创客空间”,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创客热潮。我们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创客教育,我们把它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前面讲了学习资料,我还想补充一下“创客资料”(创客活动装备),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智慧教育资源。

怎样才能超越翻转课?我提出了智慧的生态框架图,基于教学组织结构分为四层: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个人兴趣拓展学习和大众在线生成性学习。班级层面主要以差异化教学为主。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每个人100%学习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而不是以60分作为及格标准。60分就是0.6。当这个单位是0.6,下一个单位是0.6时,累积效应可能变成0.36,然后是0.216,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失效。所以要提倡善于学习(以前有个中文翻译叫“掌握学习”),每个人都要100%,这样成功才会有保障。群体层面,主要是协同学,其实就是“研究”,动手+动脑;个人层面,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丰富的特色课程;互动生成学习是在大众层面的互联网上进行的,联系广泛。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创客教育,可以是群体层面的,也可以是个人层面的,也可以是大众层面的。

当然,要让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学习文化。看看这个三层金字塔图,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文化了。塔底代表人普遍具有的属性,即自然;塔顶代表一个个体的属性,简称人格(包括个人秉性和* *),是半遗传的。塔代表文化,是指特定环境下一群人的共同属性。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观念价值、行为模式、产品。根据这种层级模式,我们可以尝试塑造一种我们所希望的“微文化”。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理念和价值观。可以借鉴21世纪教育学的框架,特别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反思,多使用项目化学,培养综合解题能力,采用信息化工具,采用多样性评估。

回过头来看,翻转课堂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提高微课和学习资源的质量,包括学习资料、学习素材和创作素材;开发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学决策工具;开展高等认知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技能;最后,要全面超越翻转课堂,打造翻转课堂2.0版,这才是我们希望的智慧教育。

最后通知大家,我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承担了一个国际级项目“智慧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计划在全国选择一批实验区和学校。欢迎有意者加入,共同推动中国智慧教育的发展。

(本文基于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