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打了十万大军防守九江,为什么三天后就沦陷了?

武汉会战“九江保卫战”的迅速失败,与抗战初期蒋介石的用人思想密切相关。为了争取中国各种武装力量、各种团体和地方势力的支持,一些国民党元老恢复了他们的职位,但今天不同了。以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习惯,老一辈无法有效调动新将领的积极性。此时负责保卫九江地区的国军作战部队,由第九战区下第二兵团司令员张发奎(司令员陈诚)指挥,辅助作战的是第一兵团司令员薛岳、第四兵团司令员李。

张发奎是北伐名将,粤军老兵。他的资历不值一提。可惜他一直跟着汪精卫反蒋,已经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了。抗日军队风生水起,淞沪会战时任第八军军长。他的表现平平。甚至在他升任第四战区司令后,也没有太大的进步。说到底就是没有可靠的基础军队。

九江战役中他所指挥的第二兵团各部,包括第三军孙部(西北军和韩复举军的继承者)、部30军(川军)、唐部31军(中央军)、关部32军(中央军),无一是粤军。哪个单位会认真听从张司令员的指挥?基本上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派系多,配合差。

九江是长江上著名的要塞,是通往湖北和江西的门户。一旦九江失守,日军不仅可以直接威胁武汉,还可以包抄南昌甚至长沙,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为此,张发奎和薛岳联手,在九江附近集结十万大军。主要作战部队有:第三军孙的三个师,第二十五军的二个师一个旅,第五十四军霍宜章的两个师,第一兵团指挥的李汉魂的第二十九军七个师。这是正统的粤军,可惜不是张发奎直接指挥的。结果,1938年7月23日零时起,日军开始进攻,25日夜,张发奎下令弃城。短短三天,九江沦陷。失败原因分析:

张发奎无法有效指挥兵团各部,二兵团也是东拼西凑的军队。导致上级缺乏斗志,下级缺乏斗志。他们不仅不能认真执行军令,战争爆发后部队之间也没有有效的配合。反而是总实力的整体优势变成了局部劣势。战后,张发奎向蒋介石报告:“我不和师长以上的将军说话。每次都找借口,新兵太多,防区太多,武器不足,战斗力弱,精神不振”。

进攻九江的日军虽然只有11军、106师和海军陆战队下属的坡田支队,但坡田支队异常勇猛,兵力高达14000,相当于两个以上师的30000多人在九江作战。

日军完全控制了“水权制”和制空权,所以称之为水权制,因为日军舰队进入长江和鄱阳湖,20多艘日军舰艇用猛烈的炮火彻底压制了中国的守军。再加上60多架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异常艰难,战力较弱的部队在日寇的立体火力下很容易崩溃。

中国军队对日军登陆鄱阳湖西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波田支队冒着大雨成功抢滩古塘,但守备师11未能在四小时内向总部报告,造成日军两路进攻九江的局面。波田支队由南向北,106师由东向西。两军一旦完成合围,九江城守军就在劫难逃了。

中国的军事单位都部署在沿江或沿湖的前沿阵地,没有防御纵深,难以对登陆之敌形成有效反击。武汉会战前,为了加固城墙,清剿野军,同时进行了一次破路行动。没想到日军是从水路来的,影响不大。相反,中国军队的预备队因为道路损坏而很难出去。

汉奸横行,波田支队因为有伪军带路,才得以顺利进入鄱阳湖,躲过国军的眼睛。是他们在7月26日早晨带领日军进入九江城。虽然这些汉奸的编号还有待考证,但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九江虽三日失陷,但十万大军损失并不大,张发奎及时下令弃城是明智之举:由于全局已经不利,面临被两个日军包围的危险,坚守的结果是人地俱失。所以这位著名的北伐名将、陆军二级上将绝不是草包,还是有一些战场洞察力的。不久后,他的战友薛岳(孙中山元帅府警卫团二营长)指挥第一兵团,在攻占九江后几乎将南昌的106师全部歼灭,为九江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报仇。

出身粤军的薛伯苓不在广东。他长期站在陈诚的队伍里。可以说自由是有背景的,但又不一样。兵团各部队调动起来非常容易,抗日铁军74军等精锐部队还在他手里。这一点在第一点上比不上张发奎。这就是为什么“万家岭胜利”的产生,导致侵华日军106师惨败后不久就被取消了番号。

九江失陷三个月后,武汉失陷,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