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大关的由来和历史

清朝末年,八大关属于青岛即墨仁化乡文峰社的地界。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后,这里被划为德国人居住区。青岛八大关的少数近代建筑建于德国统治时期(1897 -1914),大部分建于20世纪30年代。

民国20年(1931)至民国26年(1937),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将荣成路以东、湛山路以北、太平湾以南的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施工点”。

要求建筑密度必须在50%以下,必须保护绿地,必须采用透水墙。

这一带修建了约10条道路,均以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命名,包括纵向连接香港西路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韶关路,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山海关路,俗称“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的价值意义

青岛八大关的现代建筑带来了许多国家的建筑理念和实践。以、张信斋、、、王、王平凡、苏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艺术创作。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标志着中国建筑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青岛建筑艺术摆脱了单一的殖民色彩,成为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明的成功范例。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青岛八大关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