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禅被称为“忍不住的阿斗”?

刘禅十六岁登基,第二年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诸葛亮二十九岁死了,刘禅接掌大权,一直到他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时代,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曾提出“吴必动,东推西推,以利其患”的治国方略,意图先养而生之,然后积蓄力量,再北伐。从诸葛亮北伐的结果和蜀国因过度消耗国力、浪费人财物而衰落来看,这个政策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权力之争,是刘禅“独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魏延造反,杨仪造反。刘禅听了魏延的表演后,立即提出了问题,并说:“魏延是一个勇敢的将军,他可以抵抗杨毅等人。他为什么烧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弃杨仪而移韩佳郡”,同时“以蒋琬为大臣,大总统理朝政”,迅速稳定了动荡的局势。为防止权臣权力过重,以费祎为秘书兼大将军,掌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掌管军务。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各有侧重。通过研究这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以理解刘禅的智慧和勇气。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先主之贤,不可及”。刘禅不仅是一位“圣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禅:“仁贤,已故的统治者,是理性的统治者”。什么是理性主义?说白了,还是挺有道理的。除了“仁贤”,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刘禅是很有道理的。当曹魏政权发生重大变化时,夏侯霸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逃到了蜀中。这个心里有芥蒂,因为他的父亲夏在汉中之战中死于刘备的军队。起初,夏侯霸一直想为他的父亲报仇。他曾在汉中和凉州作战多年。没想到他活在仇人里。阿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关于夏的死,说:“你父亲被杀不是我祖先的过错。“那是前代的恩怨,而且当时各有各的主子,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所以你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怨恨。一句话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担忧和敌意,刘禅善于做人。我在想,一个这么懂事的人,是不是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会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吗?但刘禅只是说了那句足以让他不朽的话,“我在这里很快乐,不去想它。”刘禅投降后,他的家人搬到了洛阳,在那里他被封为快乐公爵。此时,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这不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而且他的家人和蜀国人民的幸福也取决于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金对蜀人政策的宽松与否。因此,刘禅装傻,到处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政策应该说是成功的。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一句话:“我没有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