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沟镇建制的演变

双沟镇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见于文字典籍,名声远扬。双沟镇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靠近淮水。古称水集、顺河集、双溪镇。汉代辛莽时期在此设胡爱萍县,双沟也叫胡爱萍镇。据《曾伟成地方志》第三卷《地吉翔略》226页记载,明万历年间;在这里,“东西二沟夹在集市中间,因为它以双沟闻名,而在旧社会,这条沟足够深,可以停泊商业船只。”双沟夏天干涸,冬天干涸,船只沿着东西走向的第二条沟而上,直接通往街的北端。从空中俯瞰,双沟像一只展翅的凤凰。镇东有东山,镇西有西山(又名文笔峰),中间的街道是凤凰的尸体。然后,东西两座小山就是它的翅膀,头南尾北,好像渴了。在古代,双沟镇有和氏璧、东岳庙、火神庙、观音寺、地母庙、伊势庙、观怀阁、魁星楼等名胜古迹。

据史书记载,双沟居泗州腹地,“地势宽广,河道宽阔,港口畅通,雍赛不冲突,中心控制,土地在淮湖”。汉代在此设胡爱萍县,故称胡爱萍镇。苍桑暴雨后,黄河长时间入侵淮河,导致淮河淤积。洪泽湖泛滥成灾,淹没了小镇。此外,城镇的东西两侧被洪水冲成了两条大沟。于是到了明代,人们称之为双溪镇,因为溪即沟,司州守将王如九改名双沟镇,一直传承至今。镇上一步两庙,三步两桥。有晋武侯祠、观怀阁、伊势庙、东岳庙、乾隆御批工程碑亭等。

早些年,双沟只是淮河上有名的渡口,两岸垂柳,浅滩上芦苇飞舞,“三五渔家河边挂破网,抢渡客赴港经商”。武(758-815)唐朝开国四年任兵部尚书兼监,曾在双沟写下《过淮河》诗:“暮凝雪长淮河,五月细雨飞。晚上睡觉不用愁,绿柳里人多。”意味着那个时候会有人居住。双沟有青山绿水。古渡口上,独木舟往返,渔帆点缀在烟波中,渔舟寻鱼,歌声阵阵,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隐居吟风唱月的好去处。

唐代著名诗人郑谷把《淮上渔翁》写得很形象:“白头浪骑白头翁,家徒往来舟,一尺鲈鱼新钓,花中哨吹。”据《皇帝乡略》记载,双沟镇在宋元时期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城镇。唐杰是北宋仁宗年间的御史大臣,因劝谏被皇帝流放。他在双沟渡过淮河,在此久留,写下“圣宋非狂于楚,其淮异于汨罗,一直忠信,今为风波。”船很危险,鱼龙多,夕阳下无事可做,喝着酒听着渔歌。当时双沟镇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作坊争抢好酒,饭店里高高的酒帘,商船在码头上买酒,一派繁忙景象。元代诗人萨度词《九日渡淮二首》中说:“青石板红字映江边,九日人寻新。摆渡客船争酒,鱼裂纸争河神。”是双沟酒业繁荣的真实写照。至明代,双沟镇已有300余户(据《地乡略》)。

南宋时期,北方女真建立的大金国多次入侵中原,而赵宋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朝廷一次次南迁。游牧民族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先后在泗州双沟与宋军交战。南宋建炎二年(金天惠七年,1129),正月二十七日,将军洪攻打韩世忠,另一骑带着五千人马进入绥临淮(今泗洪县临淮镇)。韩世忠和妻子梁红玉弃军奔到海上,金兵盐城只用了三天到正月三十,便越过临淮,向泗州郊区挺进。“绍兴和谈”后,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南岸归宋,朝廷退守临安,泗州重镇双沟在淮河北岸,自然割让了郭大进的统治。在双沟镇的西面,双沟粮管所北宿舍区曾经有一座古庙,即弘基。南宋建炎四年(1130),晋国四太子兵败,被岳家军追到淮河岸边的双沟镇西山头。此时前有淮河,后有追兵。进退两难,无奈之下,他钻进一座破庙,侥幸脱险,捡回一条命。后来,金兀术为了感谢诸神的救命之恩,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重修破庙,重修金身,并亲笔题写”。后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山头都有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如来佛祖诞生日)。这是从Hoonji那里学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弘治被火烧毁,大雄宝殿如来铜像后面还发现了“大金国四王子为兀术所铸”的字样。

《泗洪何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被水淹没后,州政府曾在淮河大堤上办公。后来州督移淮,州守王如久为“双沟居州,地势宽,河阔,口畅,永塞不冲突,控制中枢,控制淮河。”搬迁决定下来后,州府建在双沟镇街北面(这里地势高,不怕再被淹)。当时由于泗州连年水患,财力有限,只在小街口(又名观巷口)修建了三个大门、三个大堂、三个内屋、六个厢房和一个街楼。咸丰年间,盗贼放火,泗州部全部焚毁。光绪年间,他不得不把它送到不远的二圣宫,办理公务。泗州府在双沟40多年了。

双沟“中控淮湖,中控于”,战略要地。“天下之事,无一不为南北商贾所趋,天下之事,皆兵家所争。”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每个朝代双沟地区都有战争。

朱元璋死后,明太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史称文健皇帝。镇守北平的燕王朱迪(朱元璋的第四子),发动“京南”战役,从北京进攻南京。文健元年(1399)五月夏,燕兵打到双沟镇,因天气炎热,便从双沟东沟汲取泉水,以解将士之渴。(见《地吉翔略》卷三376页),闫冰过双沟,到泗州。文健四年(1402),泗州将军周靖楚取城而下,太子派朱能、丘福领兵十万,潜渡淮河。五月初九攻下盱眙,不久打到南京,推翻侄子。

清同治元年(1862),捻军主力张乐行在双沟地区与清军交战,攻占双沟尾。至今,战沟遗迹依然存在。

双沟自古以来商业繁荣,文化发达。民国八年(1919)创办双沟民族小学,1949创办泗洪县中学,1950成立业余京剧团,演出历史达。双沟水旱码头四通八达,被誉为“淮北小南京”。清末民初,双沟镇淮河码头经常停靠美国、英国、日本的商船,挂着星条旗、米字旗、太阳旗。他们来这里倾倒洋烟、洋火、洋油、洋布,离港时装上双沟大曲、双沟空心挂面,双沟的土特产去外地赚中国的钱。民国12 (1923)年,英国商人从蚌埠、徐州到双沟推销“英国牌”、“老刀牌”(又称强盗牌)、“哈达门”、“三电池”等香烟,用洋鼓、洋船在双沟街上大喊大叫:“

20世纪30-40年代,双沟镇的商业繁荣程度超过了青阳镇。除了50多个大大小小的酒厂,镇上的其他行业也得到发展,包括近100个餐馆、饭店、客栈、染坊、骡马店、猪店、百货商店、药店、剧院和浴室。其实生意每天都有买卖。何、朱广生、陈永元、陈公南等大曲槽出的大曲白酒远销蚌埠、南京、上海、扬州、合肥、杭州、苏州、无锡、南通、镇江、丹阳、清江浦、淮安、宝应、临淮关、淮南、苏仙、高良涧、蒋家坝等城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权得啤酒厂生产的双沟大曲,两年荣获宣彤南洋倡导协会金奖,畅销近300年。现已形成规模庞大的双沟酒业集团,跻身国际名酒和中国名酒行列。

1940,双沟镇罗岗村成立思南县民主政府。那年中秋节,300至400名日本鬼子金师傅及其部下侵占盱眙县,100多名伪军乘50多艘摩托艇驶回淮河,向双沟冲去。虽然被少数民兵阻止,但由于人数少,实力悬殊,失败了。残疾日军包围双沟镇,用机枪扫射,进行疯狂屠杀,然后放火焚烧。镇上尸横遍野,哭哭啼啼,惨不忍睹。据后来的统计,日伪军杀害了600多名无辜平民,烧毁了3800多所房屋。一些住户被杀,无数人受伤,成为双沟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历史将这场大屠杀称为“双沟惨案”。8月5日1995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双沟人民政府集资修建双沟大屠杀纪念馆。重建遇难者墓地,建亭子,刻碑,提醒后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话,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以此告慰600多位亡灵。

双沟镇与明光市一河之隔,与盱眙、洪泽、明光相邻。有“两省鸦三县吠”之说。如今的双沟是中国名酒双沟大曲之乡,泗洪县南部重镇,宿迁市南大门,江苏省百强名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环境与协调发展示范镇。宁宿徐高速、徐宁公路穿镇而过,古淮河东流。双沟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企业,位于双沟镇的南部和东部,占据了双沟镇的半壁江山。高速公路的出口是一个新的工业园区。千年古镇正在复兴,江苏一座现代化名镇正在快速崛起。

《泗州志》载:“清康熙年间,名双沟镇”。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思贤工区和三区。民国29年(1940),中共淮北苏皖边区思南办事处在此设立双沟区。30年,双沟划入高峰山区,32年,双沟成为独立区。1957,撤区并乡,称双沟乡。1958年9月,双沟人民公社成立。5月1965,恢复建制。1968年6月,双沟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1981年6月,双沟镇成立。1989 65438+2月,双沟乡与其合并成为双沟镇。2012 10 1,正式挂牌双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