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云阳板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云阳板的起源和演变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从形式上看,潮汕队所持八旗上的图案是龙、狮、虎、豹、日、月、星、朱雀、玄武,而云阳板上的图案、清光伞、巨旗都是道教太极图、云头环,所穿的服饰也是为道教神仙所穿。而在队伍的后面,却是一尊乔达摩悉达多的雕像。从舞蹈动作来看,它是由我国西部特有的单手鞭法、双手鞭法等汉族民间武术套路演变而来,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刚柔并济。从表演内容来看,民间资料显示,云阳板早期的表演应该分为大、中、小三组,至少64人组成八、八、六十四卦。表演中,在旗帜和条幅的指引下,不断变换成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以祈福求雨。改编后的民间云阳板只有八个人组成,显然完成不了以上复杂的内容。从唢呐演奏的音乐来看,它是典型的中国汉族五声民间风格,与道教及其活动的旋律非常接近。由此可见,陇西民间山队中既有道教元素,也有佛教元素,并在“浴佛节”中表演,这是陇西汉族民间信仰中佛道交融的悠久历史形成的。“云阳板”这一称谓的由来也没有文字记载。但从制作风格和打击方法来看,似乎是由古代的梆子演变而来。在古代乐队中,拍手的人被称为拍板。拍板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3-5世纪的魏晋时期,逐渐细化。木板的数量因代而异:7-65,438+00世纪(唐朝)65,438+00块,3世纪(宋朝)6块,7-65,438+04-65,438+07世纪(明朝)4块。福建南音也用四拍子。其他戏曲乐队中的拍板也逐渐变成了三块,双手对打改为单手拍击,俗称“牙”。道教又叫“阴阳板”,说打它能呼风唤雨,神奇无边。那么,既然陇西云阳板是道教所创,那么它的名称很可能是从“阴阳板”演变为“云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