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三次股灾:买橡胶股不知道橡胶是什么?

过去一周,中国哪里最“疯狂”?答案是股市!不去股市和人聊天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是,股市涨了就跌了。当有大泡沫的时候,它就会崩溃。大起大落是股市的常态。这种“大起大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里屡见不鲜。我们以清末民国三次股灾为镜来回顾一下。

股票投机者从来不问公司业绩好坏。早在1860年代,外国股票就开始在上海出现。后来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第一股招商轮船在1872年底开始交易。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现代工业企业和矿山企业相继发行股票。

正如9月2日的《申报》1882评论的:“现在的中国股民不问公司的好坏,不问能不能盈利。但是,如果一个公司创造了新的股份,并组装股份,它无论如何都会竞争附加股份。”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破产,都无关紧要。总之你敢做我就敢买。

于是* * *的起伏就来了。1883 10,矿业股的过度投机导致了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当时矿业股暴跌,就像废纸一样。结果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去天台思考人生。

买橡胶股,不知道橡胶是什么。1910爆发的一波橡胶股,让早期中国投资者再次体验到股票不可爱的一面。

所谓橡胶,就是当时上海人所说的橡胶。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兰芝芝(橡胶原产地名称)殖民公司,吹嘘其经营范围包括开辟橡胶园、挖油、伐木等。,然后开始发行股票,但是虚假宣传了五六年没有任何业务。到1909,由于世界范围内橡胶价格上涨,国外成功开发橡胶种植园的企业主和投资者受益匪浅,所以国内购买橡胶股票的人逐渐增多。就像商场大甩卖,不管你卖什么,总会有人蜂拥而至,所以大家都在争第一,大家都很勇敢,都不甘落后。麦边等胶企利用这个机会疯狂提价,从原来的60两左右的面值涨到1450两。然后一群冒险家假装回国,一去不返,股票价值暴跌。

当时媒体是这样批评这件事的,说“还有人不知道橡胶是什么”,也就是说很多炒股票的人根本连橡胶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在炒。

我什么生意都没做,就把所有的钱都用来炒股了。第三次是在1921,当时在北平和上海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特别是7月1920的上交所,成立仅半年就盈利20万,让人觉得开交易所赚钱容易,是致富奔小康的捷径。到1921的9月,上海已经有70家交易所,开一家交易所和现在开一家淘宝店一样容易。11的6月,沪市新增38家交易所。当时人们描述“报纸广告栏里,几天出现一家交易所,十几天必然出现一家信托公司。”国内其他主要商埠,如北平、天津、汉口等,也纷纷效仿上海。

当时在交易所里,布、麻、火柴、麻袋、烟、酒、沙、水泥都可以交易,市场繁荣。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互相利用来推高股价。再加上一战结束后,外资再次涌入,和国内游资一起盲目跟风,一起进入股市,没人去做生意。9月1921考虑到资金安全,货币行业开始收紧货币供应,回收贷款。投机者猝不及防,十有八九破产。然后,连锁反应就开始了,就像前两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