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流派的相继出现反映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哪些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兴起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一般认为,现代化只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变迁过程。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明,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且是可以选择和追求的目标和目的。因此,现代化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正是这种目的与过程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虽然世界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物质利益上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有一种片面的、夸大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人们对科技副作用认识的深入,对科技合理性的怀疑逐渐成为思想界思考的主题。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也来源于社会变革。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制造业经济转向了服务业经济,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了企业主成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岌岌可危,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过去现代观念对精英文化的依赖受到挑战,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打破了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智能的思想挑战了人类的中心地位。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现代意义上的严格等级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也导致了批判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此外,在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主义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如果从整体上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倾向。

1.批判理性主义,提倡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的特征是对传统理性的“批判”和批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因此批判、否定和解构理性主义,提倡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目标。事实上,当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时,就意味着“绝对真理”的终结和理性的死亡。但后现代主义认为,要彻底否定理性,就要反对本质主义,基于理性或逻辑的组织和方法论只是某种游戏规则。如果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规范,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解构现代主体性。主体性的张扬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强烈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占有欲望。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所有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以交往形式取代中心主体形式,即以“主体间性”取代现代理性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与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3.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提倡差异性。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提倡差异性。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仔细反思中,直指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事,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而喻的真理持怀疑态度。比如利奥塔认为,所谓的“现代”科学仍然与正统的叙事理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它会在后来通过建立一种理论而合法化。这些在现代性中看似具有整体性和认同基础的学科,已经失去了公信力。他呼吁:“让我们与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见证无法呈现的东西;让我们继续探索各种差异;让我们都为与众不同而努力。与反对“同一性”和“整体性”相一致,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主义。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放在一起,不需要统一和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该保留。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要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提倡多元化。由此衍生出的是后现代主义否定确定性,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变化。它并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现代状态下完整的社会形象,而是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在于,它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性的基础,而是努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性基础。这样,现代主义充分关注事物的表面,而后现代主义为了更充分地揭示所有可能的意义,不断破坏事物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