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河的河史

浐河有着悠久的水运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浐河就可以通航。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开凿平陆运河和泉州运河,开辟了中原至长城内外的军事交通路线,为后世打开了南北物资交流和军需供应的通道,扩大了河运的范围和规模。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平谷成为重要的边疆。县北长城蜿蜒百余里,建有六关十营十三寨。此时平谷县驻军数万,驹数千。由于所有的军需物资主要是从外地供应,所以浐河和洱河的渡口又开始繁荣起来。东四区龙庙渡口、千瑞营河口渡口实行军监民运,建驿船,建板房。驿船从天津装载粮食、海盐和军需品,沿蓟运河北上,到达千瑞营渡口。卸船后在站内清点,然后运送到各个仓库和边境地区。同时将平谷、密云、兴隆三县仓库储存的水果、药材、皮棉等物品运往天津、塘沽及北京各地。此时,浐河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到了明末清初,浐河交通逐渐萧条。但到了康熙二年(1663),由于东陵的大规模建设,所需的粮食和建筑材料大多由南方供应,所以禅河的流量逐渐上升,每天都有几十艘船来来往往。民国初年,北运河淤泥较浅,但禅河水加深。船舶平均载重量可达10吨,是平谷与天津贸易的唯一通道。年运输量33000多吨,河上来往的木帆船有几十艘。瑞鹰、应城、四曲等渡口前,常有数十艘木帆船来往。尤其是以前的瑞鹰渡口,最多的时候有100多艘帆船。当时在河口六岸建有30多个仓库,用骆驼、网车或小驳船将各地出产的各种鲜果、农副产品运到书库,再运往唐山、天津、北京等地,各种生活用品收购后运回,运到千瑞营渡口,卸入书库。当时浐河两岸的村落,各种船只有100多艘,以后瑞英为最多。每艘较大的船都有60多英尺长,10英尺宽,89英尺深,两节相连,6个船槽,1个供人烹饪的槽和5个装货的槽,可以装载280多袋盐或1600多袋面粉,载重超过67000公斤。

据《平谷县志》记载:“平谷年平均进出货物总量为23942吨,其中运入8784吨,运出1.51.588吨。其路线为:平谷寺运河-千瑞营-应城-马坊小屯-三河厝桥-侯家营-马庄-三岔口-新安镇-芦台-北塘-天津。由于下游河道冬季封冻,通行不便,故旧历2月至10月的航运期约为250天。"又曰:"平谷县产河、浔河为巨流,春夏用桥,夏秋用舟助行人,沿河灌溉更丰。“‘夜渡河’是平谷古镇八景之一。可想而知,千帆在河岸上船只熙熙攘攘。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修建了平谷至三河、蓟县、通县、北平、天津等地的所谓警路,物资全部用汽车运输,再加上渭河年久失修,结束了2000多年的水运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河流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浐河作为平谷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滋养了子孙后代。然而,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自然增加,这条河已经接收了大量来自上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河岸两侧杂草丛生,白色污染严重。水质极度恶化,水体呈深褐色,水中无水生动植物。尤其是旱季,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河床上覆盖着深褐色的沉积物,经常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气味。

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的魅力和灵气。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滋养人类文明的河流要精心保护。好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浐河的治理力度,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厂矿,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减少了垃圾排放,加强了河道管理,拓宽加固了河堤,两岸种草种树,有效地保护了浐河。在《平谷区水资源保护和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水资源被作为北京市平谷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受到高度重视。把保护北京市应急水源作为今后水资源保护的重点。特别是2011,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创建生态区的思路,全力打造“生态绿谷”,全面打造首都第一生态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千年古河一定会重现昔日的青春和活力,为生态平谷的建设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