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进化史。

从建国到今天,中国的报纸发行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邮发一体化”模式主导全国;第二阶段,从1985开始,《洛阳日报》退出“邮政发行”,开始自主出版。“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邮寄”和“自发性”相互结合,可以在一份报纸上同时使用。如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发行模式正在兴起,它代表着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新阶段。

一、邮发一体化的产生及特点“邮发一体化”是解放初期学习苏联的一种配送模式。简单来说,邮发一体化就是把报纸发行交给邮局。报纸的生产(编制)和流通(发行)是完全分离的。信送和报送是捆绑在一起的,很多报纸是捆绑在一起的,报纸的订、发、送是捆绑在一起的,批发和零售是捆绑在一起的。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落后,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报刊种类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报社的管理体制被当作事业单位,办报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报社很少考虑管理问题。在此背景下,邮发一体化凭借自身优势在报纸发行领域独领风骚。

“邮递一体”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

1.拓宽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在“邮发一体化”之前,报纸发行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铁路线和交通枢纽,而在很多偏远地区和很多县市,报纸很少甚至没有。通过“邮发一体化”,邮电网络遍布全国,点多、线长、面广。只要是邮局公开发行的报刊,邮路通达的地方都可以订阅,大大拓宽了发行网点和覆盖面。

2.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和混乱。“邮发结合”使报社专门采编、印刷报纸,邮局负责征订、发行报纸,简化了国内报纸发行体制,省去了大量人员开支和日常工作中的麻烦,可以集中精力采编、报道,符合经济原则,减少浪费、纠纷和混乱,有助于解放初期全国报刊的发展,增加邮电业务。

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一体化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给报纸发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报纸的数量增加了,报纸的品种从单一的机关报变成了多品种多层次,报纸的开版从四版变成了八版、十六版甚至更多。内容特色更是五花八门,邮电部门也没有负担。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必须强调经济核算,考虑成本、利润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而“邮发结合”收费高,手续繁琐,导致报社资金回笼慢,不利于报社发展。

时间最高发行率+0949-1952 35% 14% 28.4% 1952-1980 25% 25% 25% 1980 30% 20%。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国40年来,报纸的发行率几经变化,但最低平均不低于25%,最高35%,对于面临自负盈亏要求的报纸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于是,一种新的自管配送模式应运而生。

二、自办出版的特点和优势自《洛阳日报》1985率先自办出版后,几年间,“自发”模式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乎所有中等以上城市党报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报纸都加入了“自发”的行列。报纸的总发行量也大大增加了。1993年报纸总发行量约264亿份,是13100万份年发行量的近两倍。

与“邮发合一”相比,自办发行有其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更能适应新时期报纸发行的需要。

1.缩短交货时间。一般情况下,市区投递比邮局早一两个小时,郊县快半天到一天。

2.降低了配送成本。如上所述,邮政投递的最低配送率为25%。此外,实际配送成本相当昂贵。但相比邮政投递,报纸实际支付的成本只有18%。同时,报社可以马上拿到订阅费(每月按订阅号回邮),大大增加了报社的流动性,有助于实现报社的经济自主,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

3.提高投递质量,提供周到服务,上门订阅,提高报纸质量和发行量。然而,尽管自营分销这一新生事物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制度弱点和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报纸的发行部门都很小,体系也不完整。《参考消息》发行量300多万份,发行部只有7个人;北京日报发行部只有四个人。光明日报发行部有16人,与编辑的比例为1:25。发行队伍如此弱小卑微,每到发行季节,记者、编辑都要承担发行任务,组织发行。这种事必躬亲的手工操作,并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报业的发展。所以必然会有新的发行模式。

三、多渠道发行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报纸发行模式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未来,多种灵活的分销模式将不断涌现,多渠道分销势在必行。在此,笔者只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1.“邮寄”和“自发”相结合,可以相辅相成。邮局可以和报社商量,在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根据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原则协调双方的经济利益。报纸和邮局因地制宜,根据报纸的条件,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出版费率,是“报刊联合出版”的关键。如果双方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联合出版”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分配模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实施并取得了成功。1998期间,深圳商报与当地邮政局签订了《共同发行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共同发行总部”。借助邮局,预约订阅、跨区域订阅、上门订阅、现场订阅、分期订阅等各种新服务。报纸发行量全面增加,本地订阅人数比上年增加765438人。报纸在与邮局重新合作的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发行渠道,灵活采取各种手段,因地制宜地发展发行模式。特别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可以组建发行网络,报业集团可以成立直属发行总公司,再在各地设立发行分公司,统一调配管理本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发行;此外,报社还可以与银行合作,选择一家或几家全国性的联网银行,委托其在各地设立网点订阅报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纸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订阅报纸,然后委托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投递。

2.建立专业的报纸发行公司。这种发行公司可以由同一地区的多家报纸组成。每家报社根据投资金额持有一定份额。发行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承担着许多报纸的发行任务。每个城市都发展了自己的地方发行公司,然后逐步把全国各城市的发行网络联系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报纸发行中心。专业化的发行公司也可以由社会力量甚至私人创办。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家报社,独立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与各种报纸签订合同,不仅可以承接订阅、投递业务,还可以承接零售发行业务,使发行商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又一新兴服务业。

3.零售代理的产生和发展。除了通过订阅扩大发行,零售渠道在未来的报纸发行中也将变得重要。市场经济加剧了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流动人口成为报纸零售的潜在目标。报社可以创建自己的零售团队,在城市各个点设立发行站,雇人上街零售报纸;也可以在社会上招聘一个零售代理商,和他签订合同,由他负责某个区域的报纸零售。零售商可以与不同的报纸签订合同,建立自己的零售店。

当然,随着历史的进步,报纸的发行模式也会不断变化和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更灵活、更合理的发行模式,进一步促进报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