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周大发:隐姓埋名一辈子,身份暴露仅4天就死了。

文/李光荣

8月21日上映的国产战争大片《八百》,再次将83年前“八百壮士”孤军抗敌、保卫四行仓库的英雄史诗搬上大银幕。

“八百壮士”幸存者中,有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在南京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用最后的记忆还原了那段混合着勇气和血泪的历史。当新闻媒体曝光他被“冷落”72年后的身份,被确认为大陆第四位幸存的“八百壮士”仅4天后,96岁高龄的他匆匆“归队”,与另一个世界的战友重聚...

这个经历过全民族抗战血与火的洗礼,用大刀砍过鬼子脑袋的老兵,叫周大发,湖北监利市王桥镇人。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坐落在风景秀丽、龙虎荟萃的古都钟灵。在医院档案室,尘封的绳子被解开,一份编号为“045”的档案上出现了“周大发”的字样。文件袋上用繁体字,上面印有“干部档案”字样,封面用钢笔写着“工人”字样,表明其主人的职业身份。在档案中,有十几份相关资料,发黄的纸张,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透露着触目惊心的秘密。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周大发很少在外人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实经历,身边的朋友也只知道“他曾经参加过国民党”,更详细的情况无人知晓。但对于他工作的单位,周大发完全敞开了心扉,向组织详细讲述了他传奇的前半生。

在周大发的简历右上方,有一张黑白半身照片,与黄色的档案纸形成鲜明对比。照片中,他表情严肃,眼神坚定。从档案中可以看出,周大发原名周烈东,籍贯湖北监利县王家桥,出生日期为1965438+2004年6月27日。

周大发,家中老二,祖上是手艺人。因为家里穷,他12岁开始帮别人放牛,学竹子手艺。洪湖苏区发生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时,他逃到赤壁帮人做竹箱,给地主种地。

1936年,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周大发,通过老乡余泽民的介绍,加入了赤壁新店当地的“保安师”,也就是国民党时期的地方保安部队。1937七七事变后,周大发随保安师到上海,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周大发进保卫科的时候,因为缺少别人的参与,一直用郭殿初这个名字。直到在上海88师,他才正式改为周大发的名字,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周大发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88师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周大发所在的524团奉命防守四线仓库。“八百壮士”(又名“独四行”)与日军浴血奋战四昼夜,后退守上海胶州路英租界,被英军关在胶州路附近的看守所里。直到1941 65438+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英军才将周大发等300多人移交给日方。日军先在上海拘留周大发等人,后转往南京拘留,两年后释放。

周大发在5月1999的自述中是这样写的:“抗日战争中,我加入警卫师,去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队)撤退,(我团)防守四行仓库,被英美法三方调停。当时南京政府下令撤走四行仓库,(我)被英军扣押在上海胶州路。1937-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英军把我们四排仓库人员交给日军,(我们)被押解到南京虎桥拘留。1943 10 10月12日,我被日军释放,到一家日本合作社工作。(当时)日本还没有投降。日本投降后,我去鼓楼医院工作,1980退休。”这段话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看不到子弹。然而,岁月如烟,恍如昨日。

在周大发的一份档案中,其简历中有“1937.7—1937.8.9,在上海88师524团1营2连师任下士班长”的记录,显示周大发在保卫4号仓库时任班长。

在周大发的日记里,有一张剪报,是从1988年4月4日的报纸上剪下来的。在这篇题为《上海名人墓园札记》的文章中,周大发用红墨水写了一段话:“第一个进入墓园的是著名的抗日名将谢晋元,原葬于胶州路墓园。”谢金元曾隶属于周大发所在的团。在保卫四线仓库的战斗中,谢晋元带领壮士孤军抗日。当时距离四航仓库保卫战已经过去了51年,但周大发一直记得并肩作战的战友和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几年过去了,但他的心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65438到0990,周大发的女儿周洁在上海工作。为了看望女儿,70多岁的周大发赶到了上海。他特意带着女儿去了四行仓库的工地。一向沉默的他变得异常激动,手舞足蹈地向女儿描述自己经历的惨烈战争。

“那时候我们在这里和日本人打仗,打得很辛苦,很拼命!”周洁回忆说,她还记得父亲的一句话,“谢团长受到鼓励的时候,我们都很努力。”周大发围着四排小仓转了一圈又一圈。“当时我是步枪兵,但是班里的步枪兵掉了,我就升为步枪兵,打了好几天。”

这一次,是周大发53年后最后一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在思行仓库呆了整整一个下午,久久不肯离开。

在南京鼓楼医院周大发的档案中,还有几份他自愿提交的证明材料,都是在当时保卫四行仓库时见诸报端的。有一份报纸的标题是《忠诚照耀历史,牢记胜利的四行孤家寡人,孤军奋战的同志们,清正廉洁,绝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各界对这支一心一意的军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档案里还有一张黄色的退伍证,全称是“四线特别退伍证”。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证明周大发是当年“八百壮士”身份的最有力证据。和这份出院证明一起的,还有一些剪报,都是媒体关于88师的报道,是周大发从当时的报纸上剪下来的。

关于这份退伍证,周大发在当年写给有关部门的材料中也写明:“1946年夏天,我请假到上海市吴淞路466号孤军办领证。”我领这个证的时候,也领了200多元的“假币”,当时值“六七担米”。

10月1943 11发布后,周大发来到南京鼓楼大方巷一家日本合作社打零工。1946年7月,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鼓楼医院工作。在这里,周大发做过厨师,也做过一般的医疗杂工。他几乎一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直到6月1975 11,他才办理了退休手续。

因为周大发很少提起自己的过去,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八百壮士”之一。

周大发真正为人所知,要归功于第一个发现“八百壮士”的志愿者陈骁。陈骁的网名是“我爱七”。起初,她只是对这个只有小学学历却偶尔冒出一两句日语的“周爷爷”感到好奇。他偶尔说起1937的上海,陈也没在意谢金元的名字。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迎接抗战将士遗骸回国”活动的报道,她才意识到:也许她照顾了两年多的周爷爷就是“八百壮士”的幸存者。所以她叫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09年3月27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忠率上海媒体来到南京,与周大发见面。虽然当时老人身体并不好,但谁也没想到,他在3月31日安详辞世,遗体在南京火化,安葬在南京南香山公墓。老人临死前的日记里,牵挂着他的团,依恋着他的团。现在他已经“归队”了,终于可以和战友团聚了。

据周大发的一位亲友说,有人建议把“八百壮士”的名字刻在老人的墓碑上。但周家后人认为老人一生低调,不喜张扬,所以墓碑是按普通碑文刻的。

虽然周大发和他的家人不在乎荣誉,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在寺后仓库孤军抗击侵略者,成为全国抗战的一面旗帜。从寺后仓库抗战纪念墙留下的400多个弹孔和弹痕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不屈精神。在1938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八百壮士,一个民族革命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