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贷历史


“黄金家族”热衷内斗,已被 历史 所印证。 统治不过百年的元朝,统治阶级“窝里斗”的秉性,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甚至一度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

推荐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黄金家族”这么喜欢“窝里斗”?

其中,“两都之战”就是“窝里斗”的“代表作”之一。 战争主要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之间进行,全国的大部分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进了战争。

“两都之战”,最终以大都方面胜利而告结束,皇位重新转移回了元武宗海山一系。 与此同时,元朝后期政治、经济、 社会 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志在改革的元英宗硕德八剌,在“南坡之变”中蒙古守旧派宗王诛杀。

紧接着, 镇守漠北,对汉文化知之不多的晋王也孙帖木儿继承帝位,次年改元泰定,即泰定帝。 不过,泰定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世祖忽必烈以来各项制度,并在第一时间诛杀了发动“南坡之变”的主谋铁失等人,汉族大臣并未受到太大冲击。

《元史·泰定纪》称:“泰定之世,灾异数见,君臣之间,亦未见其引咎责躬之实。然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无事,号称治平,兹其所以为足称也。”

不过,自武宗(1308 1311年)以来,元朝内部的 社会 矛盾不断加深

更何况,泰定帝的即位有“谋逆篡位”之嫌,并不能做到完全服众。 譬如文宗即位后,在《即位改元诏》中,就指责泰定帝“具有盟书,愿守藩服,而与贼臣铁失、也先帖木儿等潜通阴谋,冒干宝位,使英宗不行罹于大故”。

随着泰定帝即位,晋王藩府怯薛进入最高统治集团,武宗和仁宗时代的大臣相继被挤出朝廷。 留恋于昔日权势的“前朝臣子”们,对于泰定帝的夺权一直愤愤不平。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始终坚持“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并试图拥立武宗海山之后为帝,以保障自己的地位。

于是,在泰定帝即位初期,夺权活动就已在暗中策划。《元史·任速哥传》记载:

他们联络手握兵权的同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等人,很快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燕帖木儿出身钦察贵族,早年随武宗镇守边陲,“武宗镇朔方,备宿卫十余年,特爱幸之”。他入朝后,先后担任同知宣徽院事、左卫亲军指挥使、太仆卿、同佥枢密院事等职,是当 时尚 在朝中用事的武宗旧臣。

致和元年(1328)春,泰定帝在柳林出猎时染疾。 燕帖木儿便与诸王满秃、阿马剌台等计议:

“今主上之疾日臻,将往上都。如有不讳,吾党扈从者执诸王、大臣杀之。居大都者,即缚大都省、台官,宣言太子已至,正位宸极,传檄守御诸关,则大事济矣。”

对于燕帖木儿等人的小动作,以中书左丞相倒剌沙(回回人)为首的“泰定帝”系众臣,早就有所察觉。 三月,泰定帝循例前往上都,考虑到泰定帝 健康 状况,倒剌沙等人特意将怀王图帖睦尔迁移到江陵(今属湖北)。

种种迹象显示,一场大的政治风暴就要来临。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倒剌沙总览朝中大局。 八月四日,燕帖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等人,在大都宣布“造反”。

史书记载:

与此同时,燕帖木儿调集诸卫亲军防守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北)、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等长城关隘,增兵驻守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并派人前往江陵,迎取怀王图帖睦尔。

八月下旬,怀王抵达大都后,诛杀了乌伯都剌等重臣,朵朵、王士熙、伯颜察儿等人被流放; 九月十三日,怀王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等人的拥戴下即位称帝,改元天历( 1328—1329年) ,即元文宗。

上都倒剌沙集团闻变后,捕杀诸王满秃、宗正札鲁忽赤阔阔赤等十八人。 随后, 上都宗王、大臣奉皇太子阿剌吉八即位, 建元“天顺”,即天顺帝。

八月二十一日,上都方面以辽王脱脱、左丞相倒剌沙留守上都,分兵四路南下。其中:

显然,上都方面志在毕其功于一役,以包抄之势迅速夺取大都。

久经沙场的燕帖木儿,很快就意识到了上都方面兵力分散的弱点。 他在加强长城各关隘防守的同时,将作战主力尽数收揽于麾下,采用迅速转移奔袭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来攻的上都四路军队。根据《元史》记载:

最先进入京畿地区的,是诸王失剌军队。 八月二十四日,上都军进至宜兴(今河北滦平北),遭大都方面枢密院同知脱脱木儿阻击,失剌败退,平章政事乃马台被擒获。

随后,梁王王禅、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率军进至榆林(今河北怀来东),势头凶猛。 九月一日,燕帖木儿率军越过居庸关,击退王禅,追至怀来而返。

九月三日,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秃满迭儿支援上都。 他率军攻破迁民镇后,由东向西挺进,威逼大都。燕帖木儿马上从居庸关赶赴三河(今属河北)、蓟州(今天津蓟县)拦截。

初战受挫的梁王王禅趁机南下,于十六日袭破居庸关。 燕帖木儿闻讯,遂以脱脱木儿屯蓟州,自率主力西返。九月二十日,燕帖木儿击败王禅前军于榆河(今温榆河),随后两军在横跨榆河的红桥之上以及红桥北面的白浮之野(在今北京昌平东北)发生多次激战, 二十六日,上都军溃败,残部退到居庸关外。

九月二十六日,趁燕帖木儿与王禅鏖战之时,上都方面知枢密院事竹温台攻破古北口,进至石槽(今北京顺义北)。 燕帖木儿派遣其弟撒敦率前锋驰往阻击,随后亲率大军倍道兼行,大败上都军队,擒驸马孛罗帖木儿,平章政事蒙古答失、牙失帖木儿,“各卫将士降者不可胜计”,残部被逐出古北口。

九月二十八日,秃满迭儿、诸王也先帖木儿所部辽东军在蓟州击败脱脱木儿,占领通州(今属北京), 逼近大都,燕帖木儿与其子唐其势从古北口率师南救。 十月一日,辽东军战败后放弃通州。五日,秃满迭儿会合阳翟王太平、国王朵罗台军队与燕帖木儿军大战于檀子山之枣林(今北京通州南),“至晚,唐其势陷阵, 杀太平,死者蔽野,余兵宵遁”。

十月七日,上都诸王忽剌台、阿剌帖木儿部由山西破紫荆关,陷涿州(今属河北),逼近大都南城。 与此同时,湘宁王八剌失里引兵入冀宁(今山西太原),杀掠吏民。燕帖木儿率师去良乡(今北京南郊),大败上都军于卢沟桥,忽剌台、阿剌帖木儿逃走,不久被抓获。

十月十一日,秃满迭儿再入古北口。 燕帖木儿复挥师北上,败敌于檀州(今北京密云),“东路蒙古万户哈剌那怀率麾下万人降,余兵东溃,秃满迭儿走还辽东”,辽东军将领安童、塔海、国王朵罗台等被燕帖木儿擒斩。

上都各路军队溃败后,驻守辽东的齐王月鲁帖木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人转向大都方面,趁虚围攻上都。 上都军队已在南攻中损失殆尽,辽王脱脱出城迎战被杀,王禅兵败遁逃(后亦被擒获)。

在两都之战中,处于西线的陕西军队,曾给大都方面以很大威胁。 像陕西行省和陕西行御史台,都坚定地站在上都一方。当文宗遣使至陕西时,“行省、行台官涂毁诏书,械使者送上都”。

九月中旬,陕西军队分为三路向外进攻:

上都方面败降后,陕西军队“闻朝廷传檄罢兵”而纷纷解体。至此,两都之战余烬始告熄灭。

在两都之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都天顺帝具有合法继承人身份。 “泰定初立之年,即立阿剌吉八为太子,至是五年,名分已定”,“天历起兵,实为叛逆”。 因此,上都方面似乎更具优势。

因此,当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准备援应大都方面时,行省参政脱别台不以为然。 脱别台认为,“今蒙古军马与宿卫之士皆在上都,而令探马赤军守诸隘,吾恐此事之不可成也。我等图保性命,他何计哉?”

不过,经过两个多月的交锋,大都方面取得全面胜利。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大都方面掌握着中原与东南富庶之地,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元朝是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统治重心不在草原而在中原地区。至元时期(1264 —1294年),元世祖前往上都时曾告诫留守大臣、中书左丞董文炳:“山之南,国之根本也。”

大都方面控制京畿后,很快获得河南、湖广、江西等省的支持,获得充足的物资供应和兵力补充。

河南平章伯颜以“夙荷武皇世恩,委以心膂”,不仅调兵守潼关,还护送怀王入都。“会计仓廪、府库、谷粟、金帛之数,乘舆供御、牢饩膳羞、徒旅委积、士马刍糒供亿之须,以及赏赉犒劳之用,靡不备至。不足,则檄州县募民折输明年田租,及贷商人货赀,约倍息以偿。又不足,则邀东南常赋之经河南者,辄止之以给其费”。

2)大都方面的正确决策与严密部署

起事后,大都方面立即改组机构。

一系列人事任命,迅速稳定京畿局势,安定人心。

其次,燕帖木儿加强了大都警备。 “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入守内庭,分处腹心于枢密,自东华门夹道重列军士”,佯称周王、怀王军队已到京郊,“使民毋惊疑”,“中外乃安”。

第三,建立新朝廷,以对抗上都倒剌沙集团。 起事当日,燕帖木儿鉴于周王关山阻隔,派人迎接怀王图帖睦尔入都,以“扰攘之际,不正大名,不足以系天下之志”,推戴怀王为帝,号令天下。

第四,否定泰定帝及其继承者的合法性,争取各方支持。 大都方面在《即位改元诏》中指责泰定帝参与铁失等人逆谋,又以倒剌沙集团“变乱祖宗法度”、“利于立幼, 显握国柄,用成其奸”为由,否定天顺帝即位的合法性,宣传文宗即位得“统绪之正”。

第五,整兵备战,征集各地军队戍守关隘。 大都起事后,“调兵守御关要,徵诸卫兵屯京师,下郡县造兵器,出府库犒军士”。

第六,争取上都军队前来投附。 上都随驾诸军多曾护卫过武宗、仁宗,其中不乏“思武宗之恩,与同志合谋奉迎文宗”之人。大都方面招揽随驾诸军,对来归者予以奖赏,委以重任,令其守卫关隘,起到瓦解上都军心的作用。

3)燕帖木儿的谋略和军事才能

燕帖木儿镇边多年,又在朝中担任军政要职,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理政能力。

燕帖木儿主持朝政期间,“宿卫禁中,夜则更迁无定居,坐以待旦者,将一月”。怀王入都后,燕帖木儿作为军事统帅,亲领大军奔袭敌阵,“每战亲冒矢石”,“以身先之,为诸将法”。

反观上都方面:

因此,尽管上都集团在名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核心是倒剌沙为代表的色目集团,并没有得到更多中原势力的支持。 上都方面一开始就把精力用于全面进攻上,但多路军队全线出击,兵力分散,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时机。最终造成了自己的迅速失败。

“两都之战”虽然只是元朝统治阶层之间的一场内斗,但大半个中国都被拖进了内讧的旋涡。 战争导致元朝帝位的转移,也直接影响到元朝后期 社会 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战争削弱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力量。

上都方面参战者主要是随驾怯薛、宿卫军队,其核心部分是由蒙古、色目成员组成的,战争指挥者也多是蒙古、色目贵族。

其中,蒙古贵族势力被大大地削弱了,一批追随上都方面的蒙古诸王、贵族被消灭。

其次,回回人势力受到打击,其政治、经济势力大大削弱了。

倒剌沙集团的失败,给回回人带来了政治上的打击。 致和元年八月,“罢回回掌教哈的所”,取消回回人的政治特权。

尽管文宗后面为了安抚回回人,曾进行了一系列安抚举措,但打击回回人的行动持续不断。如天历二年正月,元朝重申“回回人户与民均当差役”, 回回人享有的经济特权也逐渐丧失了。

文宗在位五年,除阿尔浑人彻里帖木儿曾为平章外,朝中执政大臣中已没有了回回人的身影。 元朝对回回人政治、经济特权的种种限制,客观上加快了回回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

第三,战争造成了京畿、关陕、河南等北方地区经济极大的破坏。

元人苏天爵记载,“….关、陇、陕、洛之郊号称沃土,国家承平百载,年谷丰衍,民庶乐康。然自致和之秋,军旅数起,饥馑荐臻,民之流亡十室而九”。

大都方面为应付战争,采取的加征赋税等措施, 加剧了百姓的负担和困苦,导致大批人口流亡。

最后,两都之战激化了 社会 矛盾,加深了元朝统治危机。

战争刚结束,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和云南行省万户伯忽、平章也儿吉尼等先后起兵反对文宗,明(明宗)文(文宗)之争又接踵而来。 燕帖木儿集团不甘拱手让出皇位,致使明宗和世?在赶赴上都途中遇害身亡。

此后,朝廷内部斗争此伏彼起,流血事件一再发生。

经过两都之战,元朝财力消耗殆尽,“帑藏空虚,生民凋瘵”,“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 。 尽管朝廷主动“招集被兵流亡之民”,赈济灾荒,还削减了对诸王、贵族的封赏,但各项赈济犹如杯水车薪, 根本不能解决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 社会 动荡。

从元统元年(1333年)顺帝即位开始,各地小股农民起义不断,最后酿成全国性的元末农民战争。

至正二十七年(1367) 八月,大势已去的元顺帝,诏命皇太子领天下兵马。次年闰月,元顺帝携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到应昌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同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就此告一段落。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