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发展史上的重要论述


《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九针》,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

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撰写《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本文标签: 针灸 总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