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所的历史


在清朝嘉庆年间绘制的《瑞安县境图》中,海安所位于崇泰乡五都,在县东北三十里,与瑞安所、飞云江南面的沙园所三足鼎立。

海安建城时,用块石垒筑城墙,城周围宽600丈,高2丈5尺,东至西长156丈5尺,南至北156丈,设城门四座,东宾阳门,南镇海门,西永胜门,北钟仁门(另一说西为涌金门,北为拱宸门)。并且在城外开凿濠河,东濠河长172.5丈,宽4丈,深9尺;西濠河长同东濠河;南濠河长169丈,宽深同东濠河;北濠河长176丈,宽深同东濠河。以一丈按3.3米计,当时的海安城大约有0.3平方公里。

但是关于当时海安所的地域范围在民间却存在着几种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当初规划中的海安所地域远比建成之时大,包括北面的场桥、梅头,西面的罗南乡,塘下韩田村,南面的鲍田、新华、典下等,甚至到东山都是属于海安城,证据就是城内的巷都是以“百”命名,比如说保留至今的巷名有“一百巷”、“二百巷”……直到“十百巷”等。人们认为之所以以“百”命名,是因为古时海安规划中本有一千条巷子,但是后来因为贪官侵吞公款大大缩小地域,是为向上级交代,他们就用这些巷名蒙混过关。另一种说法则是,海安所的地域即使没有上一种说法这么大,但是至少比建城时要大,因为现在在海安俗语中还有“吴岙城内上叶街”的说法。吴岙是罗南乡的一个村名,上叶位于现在的场桥区域内,“吴岙城内上叶街”是说,罗凤的吴岙原先也在海安城范围之内,上叶则是城内一条街名,这句话说明当初场桥和罗凤都有可能在规划当中,而罗凤位于塘下镇西北角,海安位于东北角,从侧面证明规划的海安城范围之大。这些说法流传至今,已无证可考,不过当地退休老教师徐定理认为,千条巷、千座桥这些名字一以百计,其实都是为了迷惑敌人而已。

解放后至今,海安几经变更,从乡变镇,又变成办事处,海安办事处的行政范围也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比海安城大了很多。

解放初期涌金门、拱宸门、镇海门被拆毁,海安城的四座城门现在仅存宾阳门,实在是深感痛惜。后在南门镇海楼的原址上重建了一座现在门楼,虽然建筑高大,牢固实用,但已失去古气。

对于为什么会在这里一个原本人烟稀少,无人定居的地方建城,当地海安小学校长池仁伟分析,明朝时,海安东面也就是如今东新公路以东的位置,沿海还没有这么多滩涂,直接靠海,西北面是大罗山山脉的凤山、凰山和麟山,南面是龟山,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进可攻,退可守,是兵家重地。徐定理则认为,从风水上说,海安也是“四吉灵地”,东门(宾阳门)迎太阳为宾,南门(镇海门)震慑海上之寇,北门(拱宸门)拱日月星辰,西门(涌金门)山巅上空涌动金色的晚霞,映红整个城堡。

本文标签: 说法 现在 规划 认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