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县的历史和文化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那时候,各家各户会互相拜访,在乡村各处点燃火把,相信火把可以驱走邪灵和疾病,烧掉害虫。晚上,举行篝火晚会,年轻的男女们尽情玩耍、唱歌、跳舞。节日期间,彝族人会宰杀牛羊祭祀神灵。

马龙寨卡彝族人民的火草外套

彝族纺织“活草挂”技艺历史悠久。据《南诏通志》记载:“彝族的南诏人和武罗人,喜欢采用野生的活草为衣。”可以证明,火草服饰是彝族长期以来的传统服饰之一。

火草捆绑的过程比较复杂。从山上采摘火草叶到织一件火草袄,需要3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采摘火草叶、洗火草叶、拆火草、捻火草线、纺火草线、上框捻线、圈火草线、提火草线织火草布、量布缝衣、嵌绿布边、钉纽扣”等工序。

火草夹克分男式和女式。男式纽扣为布制,饰以绿布,无袖,左右前口袋缝制;女人没有扣子,没有褶边,没有袖子,前后两块火夏布,缝成全套头的样式,系着腰穿。

火草袄是彝族的爱情信物。彝家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在同意小伙子求爱时,送给小伙子一件火草上衣和一双“皮拉塔斯”(火草鞋)。

彝族火草袍蕴含着云南彝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彝族服饰的瑰宝,是古代编织技艺的活化石,是彝族智慧的结晶,是彝族纯洁美好的精神象征。2009年,活草纺织手工艺技艺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传承和保护。

马龙的八首山水诗

马龙历史上诗情画意的八景,已经永远镌刻在马龙人的记忆里。马龙八景如下:①龙阳仙洞:位于王家庄镇土官寨村前一里左右,原名土官洞。明代,马龙游览此地,改名龙羊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龙阳洞故事》。文章在这里这样描述:“山川秀丽,隐秀重叠,都是千姿百态,尤擅奇景。”

②层峦叠嶂瀑布:位于镇政府以南约一公里的张娜镇,图则河在此处突然与陡峭的悬崖交汇,飞流而下,形成壮丽的瀑布,瀑布两侧巨石耸立。

(3)香炉倚空:是马龙八景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景,香炉山以其秀丽壮阔的景观和佛道文化为人们所向往。山环水绕,形似太极。其中一条山脊上下蜿蜒,平坦突兀,内有两块石头凸出,形成一大一小两个香炉,故名。

④巴龙夜月:指旧时大龙井村旁的龙潭,“灵泉,晶莹,玉盘明珠。”如今老两眼龙泉水越来越少,树也不复存在。但在田野的湿地里,经常有白鹭等水鸟在这里觅食、栖息。

⑤九曲汶河:即县东、西河,环数不清。郡人在旧城山建文昌宫,这两水倒映眼前,蜿蜒如龙,重叠如带;绿波幽幽,想回去。如今,这条流经地面的河流所建的广场已被命名为“汶河广场”。

⑥东阿古木:县城东部的大树林山,现为县林业局办公区。据《续修马龙县志》“古树二十余株,难以计数。扶百尺,挂月遮云;绿色半山,自然画卷;几千年来,秦松和柏寒享受着同样的奖赏。”古木毁于清代道光咸丰之战。

⑦伯克翠屏:伯克山,位于县城北部,俗称“黑泥山”。随着县城的不断扩大,县城离“伯克翠屏”越来越近。站在水景公园向北望去,伯克翠屏近在咫尺,相隔两公里多。

⑧芦沙唐冶:位于今东光工业园区东北部,距县城约5公里,是马龙县唯一的天然湖泊。著名诗人宋湘在《马龙周志赋》中,描写马龙山川胜景时,用了最多的笔墨描写了碧沙野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