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历史是怎样的?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商朝末年,周的长子太伯和弟弟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立了“吴钩”国,这是无锡城市建设的开端。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钟勇后裔张州封吴军,建立了吴国。战国末期,无锡成为楚国沈骏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巫溪县。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巫溪县为尤溪县。东汉建武年间,改称巫溪县。三国时,孙吴弃无锡郡,在无锡以西分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迁都巫溪县。元元贞元年(1295),巫溪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州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巫溪县分为巫溪、金桂两县。民国元年(1912),两县合二为一,改称巫溪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在历史上是江南文明的发祥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锡建国,水暖。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2.70平方公里,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崇安区、南长区城区、北塘区及郊区。人口430万,城区面积约92万,已发展成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经济发展基础深厚。唐、吴时期,无锡是漕运的重要场所。明代,纺织、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代弘治年间,无锡手织业兴盛,成为“布商云集,鳞次栉比”的布匹码头。著名的布码头与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末,无锡、九江、长沙、芜湖被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大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香米,被列为皇家贡米。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代表容先生、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全国开办第一批民族工业,无锡被视为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在国内外被称为“小上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乡镇企业”这朵新的工业之花在无锡这片沃土上绽放,无锡在中国经济史上增添了“乡镇工业开区”的辉煌一笔。

无锡方言属于吴语。吴语习惯上称为吴语。随着社会和历史的长期发展,无锡方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无锡的象征:席晖88米长的灵山大佛和文光塔。

无锡溪流自古以来就是城南最美的。据说这条河是东汉名人洪亮开的,所以巫溪也被称为“梁溪”。

无锡东距上海128km,西距南京183km。沪宁铁路公路东西贯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水陆空交通便利。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锡境内地势平坦,低山丘陵,河湖纵横交错,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