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出从古至今不同时代、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变化。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是增加的。至于秦汉以前的人口数字,由于数据不足,很难准确。皇甫谧,阿津人,在他的《帝王世纪》一书中虽然有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很难让人信服,可能是一个推测性的数字,因为汉代人对以前的人口数字并不清楚,晋代的人口数字也很难让人相信。根据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数量,范文澜先生估计当时全国人口约为2000万。

自秦汉以来,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人口的统计,想尽办法摸清自己控制的劳动者人数。因为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兵役和徭役的数量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所以秦汉以后的人口记载是相当丰富的。然而,这些数字只是官方数字。实质上,历代人民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隐瞒人口数字。比如,虽然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城市里仍然存在漏报、瞒报人口数字的问题,但是农村特别是山区隐瞒户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因为人们要报户口,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会受到惩罚,罚款之类的事情经常发生。

由于隐性人口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不同朝代的人口数字对比还是可以反映出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密度的大小。除了自然升值、死亡和自然灾害,历史时期影响人口增减和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动荡和战争。同时,人口迁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西晋以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其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量人口南迁,使得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

第一,先秦时期

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是在秦朝完成的,这些统计资料没有留下。但在秦死后被刘邦接管。刘邦进咸阳时,萧何“集秦丞相圣旨之书”,从而使刘邦成为“知天下事、知户口数、知强弱、知百姓疾苦之人”。后来刘邦经过屈泥县(今河北定县东南)时,问时宇:“屈泥户口几何?”建议回答说:“帝初三万余户,间兵数始,多死而不见。如今,已有5000户。”可想而知,当时每个县的户数是多少,一清二楚。

秦朝的户籍统计制度是以秦国为基础的。早在秦献公就实行“统户”制度,商鞅变法使这一制度更加严格,人口年龄被视为登记户口的重要因素。“男书年”和“福记”被正式列为户籍项目。女子年龄登记最晚是在西汉时期,惠帝皇帝曾经颁布法令:“女子超过15岁至30岁不嫁,五算。”

秦朝人口和战国时期差不多,也就是2000万人左右。

二、公元2年西汉的户数是现存最早的全国人口。

这个人口可以在《汉书地理》中找到,记载西汉平二年(公元2年)户籍人口数,12233062户,59594978人。与秦朝相比,人口增加了近4000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吸取了西汉初年秦亡的教训,与民同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土地大扩张,社会大发展。所以出现了西汉的盛世。总的来说,人口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粮食等物资的生产增加。

这一统计对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军事都有重要意义。

应该说这个统计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在西汉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得到正常发挥,人口调查制度开始完善。而且西汉的税制包括所有三岁以上的男女,其行政高效,所以虽然有一些疏漏或隐瞒,但仍是历代现存户籍数中公认的最准确的数据之一。这个数字不仅显示了全国和各县的人口,还记录了单个县的人口。班固开此先河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普遍遵循,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人口的重要资料。

从西汉的人口统计来看。当时北方人口比南方多,相当于北方的四分之一,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说明北方经济发展比南方好。当时边郡人口稀少,无法与内地相比,与秦朝相同。到了秦朝,为了改变边境地广人稀的局面,采取了“移民至实边”的办法。

东汉末年的战争促使北方人向南方迁徙,说明南方气候不适合汉人的观念在西汉已经发生了变化。总之,东汉时期,北方各郡人口普遍减少,但个别情况下有所增加,而南方则普遍增加,有些郡甚至超过数倍。这可能是因为北方人习惯了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如气候变化,导致不断向南方迁移。

第三,东汉魏晋时期人口稀缺,周边民族内部迁徙。

与秦、西汉不同的是,东汉限制了当地人口向内地的迁移,但仍表现为边境地区人烟稀少。虽然规定边境居民不得向内迁徙,但是迁徙到塞内加尔的游牧部落越来越多。他们迁徙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被迫迁入,有的是逐渐渗透,有的是统治者认可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仅大量迁徙,而且建立了各自不同的政权,即历史上的“五湖十六国”时期。可想而知当时人口迁移的盛况。为此,当时的蒋通、等人提出了“迁戎”说,即将内迁的北方民族迁回原籍。

第四,隋唐

隋朝人口在鼎盛时期达到5600-5800万,也就是经过魏晋四百年的反复,基本恢复到东汉时期的最高数量。在很短的时间内,隋的人口增加了很多,这是由于对户籍的重视。585年,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搜查”,根据户口本核对了自己的年龄和体貌。如果他谎报年龄,骗老骗小以逃避阶级服务,一旦被发现,他的常宝、吕征(李政)和祖正(总经理)都将被调走。到609年,发现了64万多人。

唐初,随着隋末的战乱,人口再次减少,只有2700万人左右。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唐朝人口达到8000-90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降,后期降到6000万左右。

动词 (verb的缩写)宋辽金

宋代人口在1亿左右,北方占40%,南方占60%。这一阶段人口增加的原因是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根据齐霞教授的计算,宋代最高的耕地数量约为7.2亿亩。他认为这个数额不仅在前代是空前的,在后来的元明时期也没有超过这个数额。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尤其是早熟耐旱的职业稻。这两项措施对人口增长意义重大。

辽人口约400万。

进士人口高达六千万。加上当时的南宋、西夏(300万人)、大理等部落,当时全国约有120万人。

六、元、明、清

元朝最高人口8500万。

何炳棣先生估计明朝人口为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先生认为,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人口将达到197万。

美国何炳棣先生研究的清朝人口数据,康熙三十九年(654.38+0.700年)654.38+0.5亿,乾隆四十四年(654.38+0.779年)2.75亿,乾隆五十九年(654.38+0.794年)365.438+0.3亿,道光二年(2年)。因为道光30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14年城镇的压迫和反抗中损失了数亿人口,所以清朝人口始终没有恢复到4.3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口之最。

有学者称之为“人口剥夺”,但葛熊健先生认为:“应该从人口的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来评价。从相对增长的角度,即增长率和总增长的百分比来看,清朝的人口并不是一个奇迹。从顺治12 (1655)到道光三十年(1850),总人口从119万增加到4.3亿,年均增长6。以宣彤三年为终点,以当年人口4亿为基数,年均增长率为4.7 ‰。与前几期相比,年均增长率和总增长率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低于西汉。西汉二百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约为7 ‰,其中前几十年达到10‰。东汉初年、唐初和北宋,年平均增长率高于相对增长率。实际人口年增长率在7‰~ 10‰之间。

从人口的净增长来看,清朝的人口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之所以出现这个奇迹,是因为清朝统治了200多年,基本保持了160多年的和平稳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康熙51 (1712)实行的“繁殖人口永不赋”政策。在此之前,隐瞒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倾向。因为地方官员隐瞒账目,意味着可以减少缴纳的税款;贪官可以中饱私囊,缓和与地方豪强的关系;清官可以减轻地方负担,避免上级新的摊派。人们少报户籍甚至全家逃避登记,就可以少缴税或者不缴税。当然,这些都是违法行为,一旦被法院或老板追查,可能会受到处分,失去官职,甚至丧命。但当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的时候,法院也无可奈何。一旦成为惯例,适当的隐瞒比例就会合理化,至少会被默许,会被作为清官为民请命的事迹加到表扬里。如果他们突然声明,那就是别有用心,公私都要吃大亏。民众的出逃或藏匿户口,大多是出于无奈,只能不计后果。而且大部分只能被有实力的地主剥削,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真正敢藏很多人的是有实力的地主,地方官也没办法。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许。既然规定了新生永远不给新户口,隐藏的户口就可以公开,人们就敢再生育了。所以清朝人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