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早期现代文化为什么会有新旧交替。

新旧交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要把“新旧交替”误认为是新旧更替。

中国早期现代文化的特征

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化。主要特点是:

①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产生了矛盾和斗争,最终动摇了封建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收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2)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反映在文学艺术中,中国思想界表现出在危机面前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特点。

③近代早期文化的主流是学习西方,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4)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早期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化是空前的。这种快速的变化也使得文化本身在层次上不够深入,在内容上缺乏本质的飞跃,在理论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

第一,思想演变

1,西方概念

西学一般指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向东传播是指逐渐向东传播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汇的历史,就是一部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史,也是一部排斥与接受传统与西方化的历史。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再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同时认识了世界和自己,每一步都伴随着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排斥;有拿来主义,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枣子吞服。

2.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

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二十年间,少数沿海官员开始关注外部世界。这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重点是“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只有少数人接触过机器生产的技术。

从65438+19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重点转移到“智慧之学”,即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理论。这是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探索西学的时期。这一时期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造器皿不得不翻译西学。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学、电学等知识开始逐渐进入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如徐寿、李、华等。,都与书籍的翻译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规模建立,“西学”的内容超出了军事技术的狭窄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引进。

从65438年到1990年,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这是第三阶段。第一,改良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学“西学”又学“西学”。向西方学习开始从科技知识推向上层建筑的教育和政治制度。此后,革命者也在这一层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后,激进民主派向西方学习,比政治制度和教育更深入哲学理论。

中国早期现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以“造坚船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客体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系统层面);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面)。

3.近代早期思想演变的过程、影响和特点。

过程:①鸦片战争时期,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芽,从而拉开了近代早期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其重点是军事技术,对西方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未能涉及政治制度,封建传统思想依旧。(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思想实质是以封建主义为基础,借西方物质文明谋求清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派分离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基本主张:经济上,主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政治上,他宣传西方议会制,主张“君民共治”的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19年底,变法维新思想逐渐发展,表现为严复积极推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康有为中学与西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文章,指出只有变法,才是拯救民族于灭亡的唯一途径。维新派的基本思想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提倡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要求,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它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实践,却没有为中国指明正确的道路。⑤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形成和发展。张、邹容、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体现在三民主义中。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深刻的反封建斗争,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影响: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的维新派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面对现实。它对中国的影响集中在意识形态上,没有具体的实践改革。②实践洋务思想,创办近代军民企业和新式学堂,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了一些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某种程度上,它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打开了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缺口;促进了早期改革思想的产生。(3)维新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百日维新。它的巨大作用是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起到了启蒙作用。(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导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现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趋势。⑤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⑥中国近代早期的思想没有真正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项任务最终由中国完成。

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向西方学习与抵御侵略、启蒙救国紧密相关,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是在西学的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主流。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加深,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最初模仿西方科学技术到逐步实现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的过程。近代早期的思想演变遵循这样一条轨迹:器物层面(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就是“学术自觉、政治自觉、理论自觉”;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受,再从制度上感受,再从文化上感受。”(4)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一步探索的得失,并有所发展;每一次新的探索都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关系到继承和发展;每一步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⑤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给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