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票房号召力?

深度解析:周星驰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

香港电影大亨向华强的妻子陈岚,因为电影《沈峰》的滑铁卢,在一次采访中对周星驰进行了新一轮的“炮轰”。

抛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作为一个60年代出生的香港影视导演/演员,年过半百,基本退出荧屏,留在幕后。是什么原因让他屡屡创造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而在国内的人气,就算是一线人气小生,恐怕也只能与之相比吧?

关于周星驰的身世报道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为一个周星驰的铁杆粉丝,我尽量理性分析周星驰这个中国电影界大神存在的客观原因。

1强烈的个人风格

作为“无厘头”电影的开山鼻祖,周星驰在个人风格上无疑将自己的搞笑功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夸张的肢体语言,标志性的经典笑点,突然变化的表情,“无聊”的搞笑语言,无规则可循的神奇脑洞。

都展现了周星驰独特的个人表演魅力。

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形成,可能也符合当时香港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

他在电视剧《他来自江湖》中饰演“阿水”一角,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香港年轻人浮躁、愤世嫉俗、爱冒险的社会心态。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部力争世界末日的漫画》中,周星驰通过“星仔”这个角色一举确立了自己的无厘头表演风格。也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先河。之后随着《赌圣》《逃学》等电影,逐渐给自己打上了深深的无厘头烙印。

周星驰这种看似“流于一时”的表演,现在可能显得有些夸张和做作,尤其是无数电影都在炮制和模仿他的风格。

客观来说,无厘头经过20多年的不断演变,在性能上很难有所突破。所以我们现在看那些明星在荧幕上卖力表演,完全觉得他们其实是在“自鸣得意”。

你不能责怪电影创作者或观众。

任何表演风格的生命都可能有一个周期,而现在,无厘头这种表演风格可能正处于瓶颈期,难以突破。

作为无厘头的鼻祖,周星驰早期就以这种风格决定了他的“正宗无厘头”金字招牌。所以,我们不用买别人的账号。

但是面对正宗的东西,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去尝试一下。是否对胃口可能是另一回事。

就像我明明觉得武汉热干面没那么好吃,却还是忍不住去“蔡林记”品尝正宗的热干面。这是事实。

2种流行的电影类型

动作战争电影大多针对男性观众。

爱情故事电影多针对女性观众。

恐怖电影主要面向喜欢刺激的观众。

毫无疑问,喜剧电影是咸宜、男人和女人以及家庭旅行的必要电影类型。

欢快的节奏,无脑的剧情,高效的剧情等。,都让“喜剧”成功化身为一种休闲娱乐,最有说服力的缓解压力的电影,甚至是一种毫不夸张的生活方式。

周星驰在中国电影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就连《惊魂夜》这种充满惊悚的电影,也让周星驰生动地诠释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喜剧感。

说到周星驰的电影类型,就不得不提“双周成功”。

作为当年香港电影的三大支柱,周润发和成龙在今天也很受欢迎。但客观来说,他们无论是人气还是票房都比不上周星驰。

作为一个老牌影帝,周润发有两个最受欢迎的角色,一个是马克,另一个是赌神AG。

马克的出现点燃了一代人的英雄梦,随后的若干部动作片展现了侠义与仇恨的江湖,也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浪子英雄。

而他在赌神中的出场,依然不完全是一个喜剧角色的形象。

之后他接的片子有点“鱼目混珠”,如今的“澳门风云”系列几乎成了大败笔。

成龙作为国际巨星,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也有着让人望尘莫及的人脉关系。

虽然作品中不乏喜剧元素,但他依然以“功夫巨星”的身份出现,难免让一些人难以品味。难免会流失一部分观众。

至于其他的巨星,比如刘德华,梁朝伟,确实如此。

另一方面,周星驰在喜剧圈打拼了几十年,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对于喜剧来说意味着很多。

就像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无声黑白电影,更多的是卓别林的喜剧。喜剧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电影类型。

3鲜明但低调的生活方式

上面提到的“双周百分之十”的例子,在这里可以做个对比。

周星驰、周润发和成龙都出生在贫困家庭。他们童年吃了很多苦,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巨星。

但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媒体的正面曝光。

成龙就不用说了,常年活跃在各大卫视和各种大型活动中。积极参与影视宣传、品牌代言和公益活动。

而且时不时爆出八卦新闻,连儿子都帮忙。

当然,我没有嘲讽或者故意挑起口水战的意思。不可否认,无论是从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是从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来看,成龙和程家班都是独一无二的。

再看看周润发,虽然没有成龙那么高调和活跃。但是因为影视作品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宣传等工作的需要,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频率也很高。

根据媒体报道,我们不难看出,他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负面新闻。

据说他很平易近人,出行会选择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这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是极其可贵的。作为老牌电影大亨,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其他这个级别的演员也不过如此。

另一方面,周星驰。

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频率已经尽可能低了。我很少参加综艺节目,电视采访也屈指可数。就连电影的片场也是严格保密的,除了电影宣传期间,很难看到他的踪迹。

这种低调的行为风格在处理个人感情上也是极其隐秘的。

同样,面对外界的质疑,对于所有尖锐刻薄的话题和骂声,你得到的可能只有一句话:对不起,这个问题这里不方便回答。

所以,除此之外,我们得不到任何关于喜剧之王的其他信息。只能听到一些外界的耳朵。

但是,人总是好奇的,尤其是对神秘的事物。周星驰低调的风格引起了无数粉丝的期待。同样,出于他沉默寡言的正面形象,很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完美的代表。

有句话叫过分谦虚等于骄傲。

引申到这里,过于低调,其实也是一种鲜明。

是他的低调,也赋予了他非常鲜明的生活风格,让人向往。

4偏执的职业精神

一直觉得科比和周星驰很像。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甚至有些过于追求完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一起工作的人,要求都很严格。

这种近乎偏执的精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刺激。也会让爱他的人更爱他,恨他的人更恨他。

因为科比是竞技体育行业,所以大众中明显存在“情绪上的对立”。周星驰情绪上的反对,更多的是来自行业内部的声音。

我为了一个镜头拍了几百个镜头,为了一句台词修改了几十遍。哪怕是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也要花半天时间。这种真实的能量带来了影片质量的保证,也带来了一些合作者的不满。

我们之所以偶像化,或者说喜欢一个公众人物,无非是三点:

1/单纯觉得对方帅或者漂亮;

2/我们不能成为那个人,但我们渴望成为那个人(包括经历/精神等方面);

3/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与自己* * *的相似之处,从而实现自我认同。

从以上三点不难发现,我们喜欢周星驰。第二点,我们喜欢他对电影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是对电影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

第三点,很多人都能从出身贫寒的经历和低调内敛的作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至于第一点,呵呵!我从来没觉得他丑!

5新媒体推波助澜

《大话西游》的票房惨败也意味着周星驰第一次导演尝试的失败。

没有网络平台的传播,这部被“神话”到现在的电影,依然只是一个不太搞笑的恶搞童话。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星驰成为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集大成者。

《大话西游》带给周星驰的,远远大于之前甚至之后的其他电影带给他的。其他电影给他带来了喜剧标签和票房成功。而这部电影给他打上了“电影大师”的烙印。

票房的惨败并不意味着电影的失败。大话西游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随着资源的普及和简单,依靠DVD和大屏的电影越来越容易传播到每个人的电脑和手机屏幕上。

周星驰的其他电影,也凭借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喜剧天赋/甚至个人传奇,迅速俘获了大部分观众的心。

而当我们这一代通过网络和DVD认识周星驰的人逐渐长大后,“情”字也溢出来了。

“我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支持周星驰最完美的口号。

而这一切,除了他对这部电影的执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6舆论的引导和公众对富人的仇恨

同样在片外,开放的舆论平台对他的定义也越来越完善。

勒庞的《暴民》提到,孤立的个体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反应行为,而群体缺乏这种能力。

当所有的舆论导向都对他有利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倾向于“从众”。

这并不是说周星驰控制了舆论情绪,而是公开自由的舆论偏向了他,于是一些摇摆不定的对他没有太多情绪的人就逐渐被影响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太复杂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去商场买裙子的时候,正好有两件我们俩都喜欢的t恤。如果我们一个人去逛街,无法得到外界的客观意见(导购除外),这个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动摇。

但是如果你有几个朋友在一起,每个人都同意白色t恤更适合你,尽管你也喜欢另一件黑色的。如果两个只能选一个,那么你们80%的人都会听大家的意见。

因为面对你没有强烈个人偏好的事情,一旦舆论给了你意见或者压力,你自然会听从舆论的引导。

当然这个例子不太合适,因为土豪可能两个都买。

说到舆论引导,我们不得不提到向太,他完全是由上帝协助的。

因为周星驰的高调炮轰,向太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似乎在一步步走坏。按道理,你炮轰别人,你用好作品说话也不是不可能。

但她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而是采取了一个不明智的举措——拉拢其他明星,试图排挤周星驰。

客观来说,向太详细叙述了周星驰过去的种种黑历史。我不否认。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财/跋扈/自私”的评价是主观的,但有几个人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也许这个人真的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差。

不过,项太和周星驰当时站的位置,现在看起来很有意思。

一个是“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强势家族,控制着“中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另一个是“低调、沉默/有才华/脆弱的个体,迫不及待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电影中”。

所以,在大众眼里,尤其是在“仇富”严重的当代,谁会赢得民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收场白

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更关心他的下一部电影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平心而论,在《功夫》和《长江七号》之后,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正逐渐走向谷底。

他试图赋予电影更深刻的内涵,但得不偿失。我们之所以追求他,不仅仅是我们的感情,更是中国电影中一个“时代英雄”的形象。

我问过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大部分对周星驰没有强烈的感情,他们的评价只是“搞笑”。

目前票房的主力军还是看周星驰电影长大的一代人,所以他今天巨大的票房号召力,除了以上原因,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无厘头正处于瓶颈期,周星驰票房正在刷新纪录,但电影质量(除了特技镜头)却难以恭维。

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当今中国电影界不可逾越的大山。

然而,最令人不解的是:下一个“周星驰”何时出现?